您目前的位置: 本科教学工作评建网 » 他山之石 » 正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一、七十六年薪火传承 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已走过七十六年办学历史,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39年的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历经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广西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办学阶段。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崇左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

学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桥头堡、“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前沿城市——崇左市。这里是老、少、边、山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一片红色土地。1930年,一代伟人邓小平在这里领导发动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根据地。近年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作为广西唯一同时处在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三大国家战略”的地级市,崇左市正在抢抓机遇,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提升广西沿边开放水平的桥头堡、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学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秉承“进德修业、崇学善成”校训和“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办学精神,七十六年来,学校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工作人才。尤其2009年升本以来,学校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硬件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升培养质量,大力促进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单一师范教育向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两个转型”,学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办学规模:设有11个教学系(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341人,其中本科生10183人,占学生总数的89.79%;少数民族学生5709人,占学生总数的50.34%,包括壮、瑶、苗、侗、彝等26个少数民族。

办学条件:占地总面积1148亩,教学行政用房16.55万平方米;生活用房10.9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83.4万元;纸质图书92.38万册,电子图书63万册。

师资队伍:专任教师52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6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83人。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3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1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

教学建设:开设有31个本科专业,涉及文、理、经、教、法、艺、管、工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应用化学”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和“旅游管理”为广西重点培育学科;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艺术为民族院校特色学科;“服务旅游和商贸产业专业群”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期试点专业群;跨境商贸与物流专业群、旅游管理、越南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设计、物理学等7个专业(专业群)获得广西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专业群)立项建设。近年来,主持自治区级教改项目90项,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3项。

科学研究:学校注重民族文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研究,建有广西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广西边疆问题研究基地、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研究院、广西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桂西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实验室等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和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6项,厅局级项目263项,获各类科研经费1381.85万元,获得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近年来,发表论文共1845篇。

开放合作:学校坚持走开放办学、协同育人发展道路,先后与广西、广东等地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人才,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开展研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越南海防大学、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马来西亚林肯大学等东南亚国家1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升本以来,选送436名学生到越南留学,298名学生到泰国留学;现有来自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喀麦隆、加纳等国家的国际学生102名。

学校荣誉:学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社会的公认,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谐学校”、“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先进单位”、“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区高校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广西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五四红旗团委”、“广西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社会声誉日渐提升。

学校升本前后办学状况对照表

指 标

2008年

2015年

在校学生规模

全日制在校学生(人)

5500

11341

全日制在校专科生(人)

5500

1156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人)

0

10183

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数(人)

306

520

博士学位教师(人)

0

33

硕士学位教师(人)

86

350

副高以上职称教师(人)

82

164

外聘和兼职教师(人)

10

90

学科专业与质量工程项目

本科专业数(个)

0

31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个)

0

2

高校重点学科(个)

0

1

省级优势特色专业(个)

0

7

省级民族院校特色学科(个)

0

2

办学条件

校舍建筑面积

建筑总面积(M2

20.5万

38.85万

教学、行政用房(M2

9.5万

16.55万(生均14.59)

学生宿舍(M2

5.3万

9.40万(生均8.31)

图书馆(M2

0.35万

1.66万(生均1.47)

运动场所(M2

4.43万

4.79万(生均4.24)

实验实训条件

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2780

9083

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个)

84

12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个)

65

95

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个)

0

1

省级研究基地(个)

0

1

省级特色研究基地(个)

0

1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个)

0

1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个)

0

1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0

1

图书资料

图书总量(万册)

89.3

155

纸质图书(万册)

60.3

92.38

电子图书(万册)

29

63

期刊杂志(种)

5959

37815(纸质1453)

注:本表除注明外,2015年的数据截止日期为9月30日

二、扎根边疆艰苦奋斗 努力培育办学特色

办学七十六年来,尤其升本以来,学校教职员工扎根广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艰苦创业,薪火相传,努力培育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办学特色。

(一)坚守师范教育使命,倾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培养

学校始终以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为己任,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毕业生遍布崇左市及原南宁地区的12个县(市)中小学,尤其在崇左市,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占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一半以上的教学骨干、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是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校友。如天等县华隆中学教师总数101人,其中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36人,占35.6%,19名中层以上领导中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10人;全国文明单位、崇左市江州区江南第一小学共有教师144人,其中80人为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比例达55.56%,全校中层以上干部17人,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15人,其中3人担任副校长。崇左市大新县教育局在职职员54人,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就有18人,2人担任局领导,14人担任中层领导。一大批扎根基层的中小学教师,为崇左市乃至全区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黄定明等一批全国、全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升本后,继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特色培养力度,目前开设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1个教师教育专业,在校师范生3867人,占全校在校生的34.10%。学校不断优化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路径,出台了《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实施方案》等制度,规范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与实习。投入1600多万元,建成了包含普通话测试室、朗读训练室、双向互动微格教室、三笔字训练室等在内的广西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与崇左市及周边县市区21所中小学共建了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学校积极承担中小学教师“国培”、“区培”任务,选送优秀师范生顶岗锻炼达1330人次,培训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及校长达10753人次。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参加自治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年来,学生获得大赛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27人次。

(二)延续骆越文化血脉,致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

崇左市,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240多万人口中,壮族人口占88.3 %。世居在此的壮族先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优秀的骆越文化传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作为地处崇左市唯一本科院校,学校自觉承担起继承民族文化基因、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神圣职责,主动担负起挖掘、整理骆越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职能,致力于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几年来,研究团队深入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田野调查,搜集大批原始资料,对花山岩画、布傣天琴、稻作文化等民族文化进行研究,不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取得了可喜成果。全校共承担民族研究、边疆治理类课题381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6项,省部级18项,发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体育研究、民族艺术研究类学术论文629篇。由韦永恒教授牵头开展的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物化成了“左江流域民族文化展示馆”;由韦日平教授主编的《左江花山岩画研究论文专题汇编》(共六册)集中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左江花山岩画研究论文的概貌,为花山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依据。学校组建的壮族女子天琴艺术团、壮族啵咧乐队、壮族原生态山歌表演队等艺术团体,长期担当崇左市大型文化品牌演出活动的主角,多次在广西区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上获奖;组建的陀螺队、珍珠球队、高脚竞速队、板鞋竞速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队伍,多次代表广西和崇左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各个级别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骄人成绩。2014年参加广西第十三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4金3银3铜;2015年在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陀螺团体项目二等奖并荣获该项目体育道德风尚奖,男子珍珠球队荣获男子组三等奖。

(三)心系边疆经济振兴,增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智力支持

1992年以来,崇左市逐渐从战争前沿转为沿边开放桥头堡。学校始终牢记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主动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坚持面向市场优化结构,围绕产业建设专业,努力对接边疆经济振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服务工作:一是紧扣边境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开放合作、协同交互、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二是围绕崇左市“黑(矿业)白(糖业)红(红木产业)绿(生态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环境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培养对应人才,开展系列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三是打造越南语、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组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物流”等校级教学团队,投入500多万元建成“跨境商贸综合实训中心”,以跨境电商综合实训与实践、边境贸易业务综合训练等实训实践项目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对跨境商贸业务掌握能力及边境贸易认知能力,重点培养边境国际贸易、经济管理、旅游服务等一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全力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繁荣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状况和主要成效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和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并实施发展规划,凝聚全校力量,全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一)办学定位合理明确,发展规划有效实施

1.办学定位合理明确

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

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内有一定影响力,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富有师范、民族和边疆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学科专业定位:以教育学、管理学为主,积极发展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工学等学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发展高职高专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扎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崇左,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

办学特色定位: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

2.科学制订并有效实施了发展规划

2010年学校编制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并在之后的工作中认真执行。五年来,学校按既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完成了上规模、调结构、强内涵的发展目标。学校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综合发展实力进一步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规划的主要目标如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行政用房建设等都基本实现,为“十三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学校制定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4—2020)》,对学校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推动学校朝融入地方、服务社会、内涵发展、开放办学的方向发展;2014年12月,学校第一届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紧紧围绕“加强内涵建设,加快转型发展”两大任务,继续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定。目前,学校正在制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及其子规划。

(二)领导班子求真务实,教学中心地位突出

1.领导班子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注重班子能力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学校领导班子熟悉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管理经验丰富,工作能力突出,注重顶层设计,能从战略高度思考和探索学校的科学发展,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本科院校”、“怎么办本科院校”开展大讨论,充分认识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同质化、模式单一等不足,及时顺应综合改革形势,转变教育观念,破解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瓶颈,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方面形成共识,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视顶层设计,推动转型发展。学校明确提出了建设具有“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瞄准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明确了学校战略转型的行动计划,推动了学校加速转型和快速发展。

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制定和颁布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章程》,确立了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明晰内部组织及其人员的权利、责任及行为规范。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推进校务公开,完善教代会、职代会制度,明确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程序,扩大民主监督范围。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组织机构和中层领导管理效率。

注重干部培养培训,提高队伍执行能力。学校重视对各级领导班子及管理干部的能力提升培养,通过推行中层干部聘期制、竞争上岗制等,把能力强、责任心重、熟悉业务的干部放到重要管理岗位上,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选派优秀干部到区内外高校、地方党政部门挂职锻炼等方式,中层干部整体素质、管理水平、执行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学校各级干部大多具有一线实践经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管理经验较丰富,创新意识较强,执行力不断提升,成为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思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2.教学中心地位突出

领导重视教学。一是学校把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校长主抓,分管副校长负责,系主任落实,把教学工作列入党委、行政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建立校领导联系教学系(部)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部分校领导还主动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三是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政策倾斜教学。一是坚持收入分配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适时提高课酬,提高教学一线教师待遇,激励教学系(部)和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二是在项目申报、住房分配等方面上优先考虑教学人员,实施高职称、高学历津贴和超课时补贴激励机制。三是在人员编制配备中,坚持向教学第一线倾斜,近三年来每年的进人编制95%以上用于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保证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的引进。

制度保障教学。修订完善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合格课程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教学质量的评价,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经费支持教学。学校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教学投入优先地位,通过压缩办公经费,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近三年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均超过1200元,2014年达1389元,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对校级以上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特色教学团队等专项建设经费,学校均足额列入预算。

管理服务教学。各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增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主动全方位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本科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形成全员主动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使一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三)培养思路渐趋清晰,实践能力不断强化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通过深入用人单位走访调研,组织办学思想大讨论,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夯实基础、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尊重个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热爱祖国、民族团结、固边富民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指导与服务,努力培养国家和人民“信得过”、地方和基层“留得住”的人才。

2.夯实基础、能力为重。立足学校定位,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制订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全面发展、尊重个性。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性需求,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培训讲座、课外辅导、自主学习室、开放性实验室等各种服务,为不同需求的学生创造便利条件与优良环境,帮助每个学生成长成才。

(四)拓宽开放办学路径 探索合作教育机制

1.合作培养人才。学校积极主动与企事业或行业合办专业。如旅游管理专业与东莞市三正半山酒店有限公司设立“酒店管理基层干部培养实验班”,执行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将在酒店进行累积13个月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技能实训;通信工程专业与深圳信盈达有限公司成立“信盈达”工程师培训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化学专业分别将《锰系列产品生产工艺》等课程搬到区级大学生校外教学基地——中信大锰崇左分公司开设,由该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授课。

2.共建教学资源。2012年以来,学校与崇左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共建“崇左市食品药品检测所”,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入1000万元,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提供部分人员和1100平方米的实验场所进行共建;投入23万元在崇左市委宣传部建立了“新闻专业”实习实训室,为汉语言文学新闻方向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投资10万元在中信大锰崇左分公司建立了校外教学基地,为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平台;投资210万元在21个校外中小教学基地共建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见习需要。

3.合作开展研发。学校出台了服务崇左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行动计划,鼓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发,争取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与广西广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信大锰崇左分公司、广西埃赫曼康密劳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如与法资企业广西埃赫曼康密劳化工有限公司在粉体流动性研究、锰矿浸取废渣的综合利用、工业过程控制快速检测等进行协同创新合作,开展大学生专业实习等协同育人实践。与西班牙第四大铝材生产企业The RAESA Group合作,承担该公司的科研项目“喷灌设备基于广西农业经济节约型发展的研究——以The RAESA Group为例”课题研究。

二、教师队伍

学校按照“补充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养”的思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了一支数量满足需求、结构渐趋合理、整体素质和能力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数量满足需求,队伍结构渐趋合理

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现有专任教师520人,外聘教师90人,折合教师数565人。全日制在校生11341人,成人教育函授生2101人,折合在校学生总数11555人,生师比20.45:1(见表2-1),教师队伍总数能满足教学需求。

表2-1 生师比统计表单位:人


教师数量

折合在校生数

生师比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折合教师总数

2012-2013

445

98

494

10768

21.80:1

2013-2014

472

111

527.5

11489

21.78:1

2014-2015

520

90

565

11555

20.45:1

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83人,其中博士学位33人,在读博士学位教师1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65%(见表2-2)。目前,师资队伍的学位层次与三年前相比明显提高,为本科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

表2-2 专任教师学位结构统计表单位:人,%


专任教师总数

博士

硕士

学士

无学位

硕士及博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12-2013

445

11

2.47

279

62.70

117

26.29

38

8.54

290

65.17

2013-2014

472

20

4.24

310

65.68

110

23.31

32

6.78

330

69.92

2014-2015

520

33

6.35

350

67.31

108

20.77

29

5.58

383

73.65

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59人,副高级职称10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54%;中级职称2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35%(见表2-3)。

表2-3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统计表单位:人,%


专任教师总数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无职称

高级职称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12-2013

445

25

5.62

94

21.12

179

40.22

17

3.82

130

29.21

26.74

2013-2014

472

52

11.02

91

19.28

209

44.28

8

1.69

112

23.73

30.30

2014-2015

520

59

11.35

105

20.19

241

46.35

10

1.92

105

20.19

31.54

年龄结构。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者2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15%;36-45岁者16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50%;46-55岁者9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27%;56岁以上者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8%(见表2-4)。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超过78.65%,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已基本形成一个40岁左右的骨干教师群体。

表2-4 专任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统计表单位:人,%

项目学年

专任教师总数

≤35岁

36-45岁

46-55岁

≥56岁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12-2013

445

225

50.56

153

34.38

61

13.71

6

1.35

2013-2014

472

231

48.94

147

31.14

75

15.89

19

4.03

2014-2015

520

240

46.15

169

32.50

95

18.27

16

3.08

学缘结构。专任教师中毕业于境内高校者50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88%;毕业于境外高校者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2%(见表2-5),学缘结构较为合理。

表2-5 专任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统计表单位:人

项目学年

专任教师总数

本校毕业

外校毕业

境内高校

境外高校

合计

2012-2013

445

0

438

7

465

2013-2014

472

0

462

10

472

2014-2015

520

0

509

11

520

主讲教师。专任教师中主讲教师474人,其中符合岗位资格的46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26%(见表2-6)。

表2-6 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专任教师总人数

主讲教师人数

符合岗位任职资格主讲教师人数

符合岗位任职资格主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

2012-2013

445

388

361

93.04

2013-2014

472

408

387

94.85

2014-2015

520

474

461

97.26

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中有103人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其中23人具有行业和工程背景(见表2-7)。“双师型”教师和具有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教师的比例都在逐年增加。

表2-7 “双师型”教师队伍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专任教师总数

“双师型”教师数及占专任教师比例

具有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2012-2013

445

75

16.85

5

1.12

2013-2014

472

88

18.64

12

2.54

2014-2015

520

103

19.81

23

4.42

(二)师德师风常抓不懈,教师素养不断提高

1.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对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一是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教风,形成了“明礼诚信、勇于创新”的校风。学校涌现了一大批扎根边疆,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炼,忠诚党和人民,热爱教育事业,负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如易其顺、戴红稳、黄秋婵等。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了教学奖励评选表彰活动,健全了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2014—2015学年,学校师德师风优秀占参评教师的20.4 %;良好占76.4%;合格占3.2%。三是强化了校、系(部)两级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了校系两级党政主要责任人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主要责任。

2.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过程。出台了《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学生评教制度(试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暂行)》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保障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水平。一是以专业教研室为平台,加强教学教研活动。2014—2015学年,全校51个教研室共进行教研活动700余次,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二是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设立教学质量奖,每学年对评价总评成绩在前45%者予以表彰;开展教师公开课竞赛,每学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青年教师参与面超过90%;通过各层次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全校教师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建立青年导师制,新老教师“一对一”进行“传帮带”,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到行业(企业)去挂职实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任职经历,满足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重视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把教研成果融入教学工作。升本以来,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获得自治区级教研项目90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3项。教师在不断提高正常课业指导效果的同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00多项。

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出台《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若干意见》,引导教师主动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二是制定科研奖励政策,2012以来学校投入近200万用于奖励教师科研工作,调动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三是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支持教师围绕科研课题确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如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教师杨秀增于2015年4月与陈开纪、罗昌胜、颜成斌等3位同学共同研制的“一种太阳能无线电子导游系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

(三)教师培养途径多样,教师能力有效提升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培养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了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教师培养培训的统筹指导作用。二是将教师培养培训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分层分类开展。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关于教师进修的暂行规定》等文件,为教师培养培训提供制度保障。

2.采取多种途径,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一是强化新进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关,举行以校情校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岗前培训。二是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特别设立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立项及青年教师优秀成果奖,出台了《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目前已有32位青年教师入选青年骨干教师人选,其中,有3位教师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位教师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三是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有26人在职攻读博士或硕士。四是完善教师的校内培训工作。近三年,先后组织了230多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的网络课程培训,近30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校内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五是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比赛。2012—2014年,先后组织了250人次青年教师参赛,其中,在全区高校教学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4项。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年完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生均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比例等均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见表3-1)。各类教学设施管理规范,利用率较高,基本满足本科人才培养需要。

表3-1 学校占地面积、校舍、体育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总体情况表

年度项目

2013年(万m2

2014年(万m2

2015年(万m2

2015年实际生均(m2

学校占地面积

76.52

76.52

76.52

67.47

教学行政用房

6.54

9.69

16.55

14.65

学生宿舍

8.95

8.95

9.40

8.31

室内体育场馆

0.80

0.80

0.80

0.7

1.实验室配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逐年加大投入力度,近三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新增比例分别为9.61%、25.35%、42.14%(见表3-2)。目前,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83万元,生均7860.94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120个;教学用计算机2442台,每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21.5台。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表3-2 近三年以来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生均情况一览表


折合在校生数(人)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比例(%)

2013

10768

5097.77

4734.18

447.00

9.61

2014

11489

6390.26

5562.07

1292.49

25.35

2015

11555

9083.40

7860.94

2693.14

42.14

2.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等教学设施基本完善。目前,学校教学设施基本完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现有多媒体教室125个、计算机教室27个、语音实验室10个、微格教室12个,各类教室总座位10662个;学生宿舍9.4万平方米,生均8.31平方米。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推进二期校园工程建设,在建的语言文化大楼和第二教学楼即将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室将增加到228间,座位数将增加到15054个,办学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运动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校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3650多万元加强运动场地建设和维修,不断完善体育设施条件。现有运动场地总面积4.79万平方米,其中室外运动场地面积3.99万平方米,室内运动场地面积0.8万平方米,生均运动场地面积4.22平方米,各种相关专用器材和设施齐全,有效满足了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二)馆藏资源逐步丰富,信息服务水平提高

1.学校注意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图书馆馆舍面积16629平方米,设有阅览室(书库)14个,阅览座位1800个,图书资料建设与利用能够满足教学基本需要。目前,馆藏各种类型文献总量15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92万册,生均79.95册;另有期刊合订本6万册,报纸170多种,电子图书63万册(见表3-3)。图书馆实行书刊全部开架借阅和一站式服务模式,开展文献传递、读者培训等服务,电子图书24小时开放,电子资源访问量达640.6768万次。重视特色图书资源建设,建有地方文献、民族文献、小语种文献等特色书库,以满足办学的需要。

表3-3 2013—2015年图书馆纸质图书生均统计表单位:人,册


折合在校生数

纸质图书总量

新增图书

生均年进书量

生均图书

生均借阅册数

2013

10768

793533

82879

7.70

73.69

24.45

2014

11489

862663

60200

5.24

75.08

23.18

2015

11555

923844

61181

5.29

79.95

18.72

注:2015年数据统计时间截至8月31日。

2.学校推进校园网建设,增强服务教学科研能力。六年来,通过融资、争取中央财政专项和自筹经费等途径,加大对校园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410万元。学校现有各型服务器30台,楼宇交换机共125台。实现无线网络(WLAN WIFI)校园全覆盖。搭建了校园网门户网站,建设了文件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清华在线网络教学平台、FTP服务、VOD服务等,基本实现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图书借阅、招生就业等工作的信息化。各教学场所、学生公寓、教师宿舍、办公楼宇均接通校园网,师生员工可以方便地获取网上教学资源。

(三)经费投入稳中有升,保障教学运行有序

学校制订和完善有关教学投入的规章制度,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优先保证教学经费投入。2012—2014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分别为1247.21元、1395.42元、1381.11元,达到生均≥1200元的合格要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和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分别为12.69%、13.16%、13.31%(见表3-4),达到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和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的合格要求。

表3-4 2012—2014年教学经费情况统计表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1303.76

1502.71

1595.89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万元)

6204.74

7047.55

7108.56

学费收入(万元)

4069.74

4369.88

4879.17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12.69

13.16

13.31

学生折合数(人)

9988.40

10768.90

11489.50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人)

1305.27

1395.42

1389.00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专业与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一)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培养方案落实较好

1.根据定位设置专业,结合实际调整结构第一,根据广西及崇左市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定位,先后制定了“十二五”、“2014-2020”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积极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科学申报新专业,加强专业建设。一是巩固师范专业。升本初,学校设置了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旅游管理、化学、计算科学与技术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四个为师范类专业。在之后几年的专业结构布局中,学校坚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不动摇,增设了物理学等七个师范专业。二是设置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20个崇左市及周边地区急需的应用型专业。通过六年的建设,以教师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专业为重点,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文、理、工、经、管、教、法、艺等多学科互相支撑共同发展、专业优势初显、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体系初步形成(见表4-1)。

表4-1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崇左市教育与产业关联表 单位:个

序号

崇左市基础教育与支柱产业

学校相关联的专业

合计

1

边疆民族基础教育

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体育教育、音乐学、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生物科学

11

2

蔗糖循环产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2

3

文化创意产业

汉语言文学、环境设计、美术学

3

4

现代物流产业

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

3

5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

4

6

矿产资源产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

2

7

生态旅游产业

旅游管理、越南语

2

合计


27

第二,广泛进行调研,主动寻求校企合作,有效整合办学资源,积极培育产业服务型专业,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见表4-2)。目前,学校共有区级特色学科及专业10个,培育学科2个。

表4-2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群项目一览表

学科专业群名称

重点建设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教师教育专业群

音乐学

自治区级民族特色学科项目(2013)

美术学

自治区级民族特色学科项目(2013)

应用数学

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2014)

物理学

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2015)

经济与管理学学科专业群

旅游管理

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2)

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2014)

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2014)

跨境商贸与物流专业群

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2015)

文化传播与创意专业群

越南语

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2014)

环境设计

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2014)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专业群

制药工程

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2014)

化学工程与工艺

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2015)

2.合理制定培养方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一是学校组建了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制定了突显“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如2015年7月,组织了17名校内专家、23名校外专家对27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评审,构建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二是制定和实施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等文件。几年来,各系在制定各专业的开课计划、任课计划和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时,都能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把教学异动率控制在10%以内,其中2014—2015学年教学异动率为5.14%。

(二)课程建设有序开展,教学改革成效初显

1.大力推进课程建设,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一是制定和实施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等建设层次与标准,形成分类建设、分类管理的管理模式。根据“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层次递进”的思路,先后立项建设校级应用型人才精品课程21门,网络课程127门,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

二是制定了《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得到较好实施。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统一设置“全校公共选修课平台”,迄今已有120门课程。开设了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理论、师范技能、边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系列课程。各个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修适合的课程学习,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努力建设和丰富选修课程资源。如教师们根据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研究的成果,开设了少数民族文化微型课程,选修学生已达2501人。

三是制定了《关于制定(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规范教学大纲的编制和使用,并能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完善进行及时修订。定期检查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确保教学大纲得到严格执行。

四是制定和实施了《教材管理若干规定》、《关于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保证优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进入课堂。2014—2015学年,选用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材比例为56.67%,选用近三年出版教材的比例为47.7%,学生对教材选用满意度高;鼓励教师开展教材编写研究,支持教师主编或出版特色教材。六年来共资助校本立项13项,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26本。

五是制定了《多媒体教学管理规定》等文件,严格多媒体课件准入审查制度。2014—2015学年,全校本科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课程707门,占总课程门数的86.68%。大力开发网络课程资源,立项建设网络课程127门。建有4498门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训练及师生互动提供便利条件。

2.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合理多样

一是重视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专题培训和立项研究,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探索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创新精神。如邀请专家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培训,选送教研室主任和教师到兄弟高校交流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全校性的集中评估,并进行后续的跟踪帮扶和复查。在历年教改项目中,有25%以上属于教学方法专题;2014年,投入28万元经费资助用于配套区级教改项目和28个校级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

二是充分运用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教师均能进行启发性、参与式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红色资源、边境国防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探索分级教学、情景式教学,公共计算机教学形成“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公共体育教学努力探索“选项教学”方式方法。

三是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坚持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形成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及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2014-2015学年,全校总考核课程门数为854门,其中闭卷考试400门(占46.84%)、开卷考试144门(占16.86%)、实践操作(测试)142门(占16.63%)、上机操作26门(占3.04%)、课程论文(设计)74门(占8.67%)、作业68门(占7.96%)。推动“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转变,明确规定学生课程平时成绩必须占课程总成绩的30%(思想政治理论课为50%),从“课堂纪律、课堂讨论、作业测验、读书笔记、社会调查报告、课外专业实践活动”等要素进行考核。

(三)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1.加强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制定和实施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实验教学不断规范,实验室开放率、设备利用率、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采取专兼职方式建设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操作规范,实验任务完成良好。2014—2015学年,开设实验课程328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95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214个。建成开放实验室10个,学生自主开展的实验项目明显增加。

2.强化合作注重指导,实习实训有效开展。制定和实施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时间、经费以及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等要求,定期开展检查,确保实习实训质量。加强与校外100家单位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5个,对其中的23个进行了重点建设(师范类实习基地21个),投入建设经费近400万元。为提高实习实训的保障水平, 2014-2015学年度共投入实习经费85.3万元。

3.正确引导突出特色,社会实践成效凸显。制定和实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文件,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学分确认;选派优秀教师带队指导社会实践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采用资助立项方式,通过组建校级团队广泛开展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化惠民、扶残助困等活动。结合区位特点,形成了以“国门”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品牌。2013、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

4.加强管理强调实践,毕业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制定和实施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重视引导学生合理选题,保障选题难易适中,并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优先安排科研能力较强或有企业(行业)背景的教师承担论文(设计)指导任务;每年开展选题、中期和论文(设计)总体质量专项检查,指导教师及评阅教师、答辩小组严格进行评分,坚持开展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活动。在2015届1944篇毕业论文(设计)中,超过50%的选题来自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生产社会实践环节;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次,其中2014届和2015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等率以上分别达98.67%、99.18%。

五、质量管理

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评价办法,积极开展检查、反馈、整改等各项质量监控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人员结构比较合理,管理队伍基本稳定。制定和实施了《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工作规定》等文件,将一批懂管理、能服务的人员吸收到各级教学管理岗位。目前,共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41人,平均年龄39岁。其中,校领导及教务处19人、各系(部)2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20人、占48.78%,具有高级职称者14人、占34.15%。队伍比较稳定,如教务处处长、2名副处长任职达5年;各系(部)分管教学副主任有6人任职在6年以上、2人任职满4年,教学秘书任职均在3年以上。教务处管理干部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40.91%,专业背景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他们既了解各个专业的基本情况又具有管理经验,能够胜任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需要,是一支年富力强,专业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队伍。各教学单位分管教学系副主任11人,其中1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他们均来自教学第一线,一直承担本科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及管理经验丰富。大部分系(部)教学秘书专业背景与本教学单位设置的学科专业相关。

2.坚持服务教学宗旨,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坚持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强化管理育人意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形成了学校、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保障了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二是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作风建设和业务素质培养,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科学、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管理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座谈会、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反馈等渠道,全方位了解师生意见,积极采纳师生合理化建议,提升管理水平。

3.推进教学改革研究,注重研究成果转化。近三年,教学管理人员分别主持或参与自治区级、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共35项;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管理及相关研究论文60多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论文集共10部;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0人次。同时教学管理干部运用研究成果,推进教学改革与管理。“广西新升格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等成果都直接转化到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实践中。

(二)规章制度基本健全,落实执行基本到位

一是学校制定和修订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系列制度,内容涵盖日常教学管理各个方面,质量标准基本合理。二是严格执行制度。学校各管理部门和教学系部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籍与学位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师工作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管理组织等方面严格执行,对造成教学事故的教师,给予相应处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的高效运行。如2015年,按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处理了11起教学事故。三是成立了教学督导员、教学信息员、考试巡视员等队伍,先后聘任了78位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聘请860位学生为教学信息员,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四是开展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领导干部和教学督导员评价,对评价结果差的教师要求限期整改。

(三)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教学质量常态监控

1.成立质量监控中心,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成立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挂靠在教务处,由教务处一名领导兼任中心主任;初步构建了由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与分析、教学质量反馈与调控、教学质量改进与激励等八个子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实施过程监控制度,教学检查有序开展

一是实行听课制度。学校领导、中层领导干部、各系(部)领导、教师每学期必须深入课堂听课,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据统计,2014-2015学年,学校领导听课6-8节,教务处领导12-16节,各职能部门领导干部、专任教师12-14节,各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听课16-20节。

二是实施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员不定期到各系(部)进行教学秩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进行督促检查,对教师课堂教学随堂听课、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抽查、课程考试运行情况检查。其中,2014-2015学年,听课总数1404节,抽检毕业论文(设计)为387份、试卷3120份。各系(部)都组建教学督导工作小组,对本系部的教学质量进行督查。

三是实施教学信息员制度。学校自2009年开始实施教学信息员制度,组建校级教学信息部、系级教学信息小组和班级信息员等三级机构。学生教学信息员除了协助教务处和各系(部)开展各种教学检查、调研工作外,还注意收集广大师生对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其中,2014-2015学年教学信息员为279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有效教学信息为2201条。

四是认真实施教学检查制度。根据教学管理规律,围绕教学活动的计划、运行和结果三个主要环节,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大检查工作。期初重点对教学准备进行检查和监控,期中重点对教学运行进行监测与调控,期末重点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如2015年春季学期,通过开学初教学检查,发现全校有5门课程的教材没能按时到位,相关部门及时做出整改。

3.信息反馈及时顺畅,调控措施较为有效

一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将收集到的各种教学信息进行汇总分类,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以总结、通报、简报或会议等形式反馈给相关部门或教师。教务处还不定期通报中层领导干部、教师、教学督导员听课情况,印发《教学督查通报》等资料。

二是调控得力。通过召开全校教学工作大会,总结本科教学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每两周召开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分管教学的系(部)主任参加的教学工作例会,通报教学情况,解决教学问题,部署教学工作;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在教与学方面的问题及意见,及时反馈给有关职能部门,给予协调和解决;建立了教学工作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是注意发挥教学状态数据库的监控作用。学校注重梳理各项状态数据,从中发现办学优势和存在问题。例如,针对2013年状态数据库分析发现的高职称教师占比偏少的问题,学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其中2015年引进教授4名、副教授16名;针对实验技术人员过少的现状,招聘13名专职实验员;针对总学分过高、课内学时过多等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减少课内学时,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坚持“敬畏与关爱学生”的工作理念,加强学生工作队伍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重视提高指导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边关文化、红色文化等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社会、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一)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学风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不断完善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培育良好校风和学风。编制了《学生管理手册》,制定了《学风建设方案》,规范学生学籍、学生工作、违纪处分、奖助优、社会实践活动等管理,建立校、系、班三位一体的学风建设机制;实施《 “教学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加强教风建设,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教风促学风,以师风带学风的格局,积极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二是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专业思想、校纪校规等系列教育活动,明确学习目标,加强考风考纪教育。2013-2015年因旷课、作弊违纪学生分别为169人、101人、38人,违纪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学风逐步好转;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奖惩结合等多种举措,开展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先进个人的评选和表彰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乐学、勤学精神,2013-2015年,获得自治区级三好学生31人次,优秀学生干部16人次,先进班集体11个,优秀毕业生86人;通过开展“八爱”活动,关心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分类开展早读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加强学生宿舍卫生的检查评比和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创造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以文化促学风。开展英语角、中华经典诵读、专业技能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技能。重视易班建设,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有效开展学生工作和班级事务工作,拓宽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建设大学生精神家园。目前,易班注册总人数超过10000人,注册率在90%以上。

(二)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素质整体提升

1.推动社团活动专业化。积极将社团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有社团51个,其中科技类23个、人文社会类14个、体育类5个、文艺类9个。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行社团建设规范化、社团活动项目化、社团成果品牌化,成效明显,如书画协会获2015年广西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精品项目,“智慧家教”获2015 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一般精品项目。

2.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培育精品、打造品牌。2013年,“以校史文化助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和探索”获得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项目资助经费10万元; 2015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师生代表赴越南高平省进行友好交流活动,参加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暨高平(越南)—广西(中国)边境青年联谊会、文艺晚会。两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三年来开展面上活动95项,参与面100%。

3.推动实践创新科技化。坚持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意识的重要载体,积极以学生科研立项、科技竞赛、学术报告以及加强学术科技型社团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三年来,先后邀请区内外专家作科技学术报告近20场次,组织110个团队2万人次开展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获得国家、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1项,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学生达25732人次。2015年,“建设边境无毒村,南疆青年在行动”志愿服务团荣获全国重点团队称号,“科技惠农先锋队”科技支农帮扶团、“国门学子在行动,红色教育耀南疆”教育关爱服务团以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化艺术服务团”三支团队荣获区级重点团队称号。

(三)指导服务分类开展,助力学生成长发展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学生指导与服务提供组织保障

完善制度和机构建设,配足专职人员。制定和实施《专职辅导员、专职班主任工作管理规定》、《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等文件,加强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学校建立健全校系两级学生工作管理队伍,按规定配足管理人员,生师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3人,其中专职2人;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25人,其中专职3人。

2.实行分类指导,提高指导学生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是重视新生入学教育与学习指导,成立了校系两级入学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学生管理手册》的学习考试、入党(团)启发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民族团结与民族和谐教育等活动,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创新学生工作方式方法,学校党委书记、副书记带头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任班级第二辅导员职务;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专业思想教育、学习经验交流会、微博、微信、QQ群、易班等途径,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时事大事,了解专业学习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是构建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悉心做好学生服务工作。组建了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创业教研室,进行针对性、具体性的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修订和实施了毕业生就业创业系列文件,开设了贯穿学生四年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课程,邀请校外专家、优秀校友到校开展报告、专场招聘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三年来,就业指导中心累计向毕业生发放近万份就业服务手册,向用人单位发放1.5万册毕业生资源信息册,举办近千场校级招聘会,平均为每个毕业生提供不少于3个就业岗位,向600名“双困生”发放18万元就业帮扶资金,双困生就业率均超过全校平均就业率,学校投入700多万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已入驻运营的项目有45个,中心获2015年全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三是规范资助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制定《国家奖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修订)》、《 “优秀奖学金”实施办法(试行)》、《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试行)》,设立学生资助办公室,配备2名专职人员。健全“奖、助、贷、勤、补、减、免”的资助政策,构建了校、系、班三级学生资助工作评审体系。2013至2015年,获得国家奖学金45人次,奖金36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1039人次,奖金519.5万元;获奖助学金为11437人次,奖助金额3686.79万元;有863名贫困生参加学校勤工助学453.5个岗位工作,受助资金179.25万元。2013年,自治区审计厅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 2010至2012年学生资助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学校资助工作得到充分肯定。

四是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构建学校、系、班级心理危机三级预警系统,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下设“阳光心社”学生组织;各系与各班级相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团委下设心理协会,班级设有心理委员;鼓励支持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认定工作,2013、2014、2015年,心理咨询师人数分别为9人、11人、13人,均为心理中心的兼职教师,其中二级心理咨询师4名,三级咨询师9名。2015年心理中心配备专职教师2名,工作面积由原来的40平方米提高到220平方米;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对需要干预的学生进行跟踪干预;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了“我爱我”、“我幸福、我快乐”等主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微感言、心理手抄报、心理电影、心理社会实践、心理情景剧、心理微电影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传递幸福快乐心灵正能量,帮助大学生释放梦想,激发潜能。2014年,微电影作品《Find The Soul》、《牵手》分别获得广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电影原创大赛二、三等奖。

五是完善就业跟踪调查制度,了解毕业生发展情况。制定和实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实施办法》、《未就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建立校系两级毕业生跟踪体系和校友联络办公室,整合全校力量推动毕业生调查跟踪工作。通过电话回访、网络问卷、直接访谈等形式,搭建校友交流平台,增进校友母校情,广泛收集校友信息资源和学校人才培养意见,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七、教学质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重视体育美育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社会评价日趋提高。

(一)创新德育

成效明显,热心公益爱国固边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成立了校、系(部)两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实思想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3人,有5人次获区级“精彩一课”教学奖,有4名教师获得教育部关工委“立德树人教育”重点课题立项。制订和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文件,形成合力育人的基本格局。

2.积极开展各种爱国固边活动。连续4年累计组织辅导员73人次深入凭祥、天等、宁明等边境贫困山区开展暑期家访186人;深入开展“道德大讲堂”、“反邪教”宣讲、反对暴力恐怖主义等主题教育活动;弘扬国学、解读经典、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融教材、渗课堂、进头脑”。2014年“祖国在我心中——打造具有南疆特色的国门教育”项目获广西高校“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优秀案例二等奖;组织学生参观廉政教育展,深化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制定“学生工作接待日”制度,逐步实现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四年来,共有6500名学生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发展学生党员1708名;近年来参军入伍人数为104人;开展与边防战士巡逻边境线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义教”项目、电子科技俱乐部家电义务维修活动、礼仪服务活动等获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优秀项目。

(二)专业基础扎实牢固,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1.学生基础理论与技能扎实。学校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中明确其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严格人才培养标准,严格考试管理,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定方式相结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三年,836人次在全区师范技能、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区“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区级以上科技、创业大赛上获奖。近三届本科专业毕业生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8.8%、98.9%、97.3%;有117名同学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被录取(其中2013、2014、2015分别为15人、40人、62人),39人被重点院校录取。

2.学生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较好地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拓展等三大课程体系,在能力结构中均明确规定“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专业基本技能、行业规范、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熟练实验实训操作,专业能力过硬。近年来,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学生共发表学术论文、作品52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中文系2011级牙侯广同学出版《山魂水魄》诗集一部(广西人民出版社),物理与电子工程系2013级周思颖、蒙韦清和李秀江三位同学所设计的“风力摆控制系统”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赛区中获得一等奖;外语系2010级周慧婕同学荣获2012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广西赛区特等奖;中文系2013届毕业生莫小玲荣获全国中小学教师“本色教育杯”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一等奖。

(三)民族体育彰显特色,美育教育丰富多彩

1.夯实大众体育基础,突出民族特色。一是严格按有关规定开设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足学时、给足学分,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体育教学重要内容。专业师资力量满足需要,教学方法合理得当,体育教学效果良好。每学年举办体育运动会及10多个各类体育比赛,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均超过90%。二是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科研、训练和比赛,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建有自治区级珍珠球和陀螺训练基地2个,崇左市民委、体育局共建训练基地1个,组建了陀螺队、珍珠球队、高脚竞速队、板鞋竞速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队,近年来,获得区级以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赛奖共71项。

2.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情趣。一是加强美育课堂教学,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将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课程教学,精选教学内容,开设红色经典名著赏析等16门美育公共选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美育主阵地作用。二是开展周末广场晚会、“迎国庆•唱红歌”、“新生合唱比赛”、“社团文化月”、“七一”大型文艺晚会、美术展、音乐会、书法展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9个文艺类学生社团,每学期举办各类文艺活动近100场,助推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三是开展具有“民族性、边疆性、红色性”美育建设。2012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天琴艺术团、原生态民歌演唱团、花山民族舞蹈团分别获“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二等奖、三等奖;花山民族舞蹈团获广西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2014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学生荣获第十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高校组声乐、书法、摄影三个大类的22个奖项,并荣获优秀组织奖;广西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师生荣获表演艺术、艺术作品、高等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三个大类的17个奖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原生态民歌演唱团“蛙仔”组合参加第十六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广西赛区优秀奖;花山民族合唱团获广西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组三等奖,古筝队获器乐组二等奖,舞蹈团获舞蹈组优秀奖。

(四)师生评价满意度高,社会声誉影响力好

1.教学满意度高,师生评价良好。通过构建师生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学校教学条件改善、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多年来,每学期均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召开学生座谈、教学信息员反馈以及教师同行评教、教学督导员督查与领导听课巡查等,积极落实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评价制度。各项检查评价显示,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2013-2014学年度和2014-2015学年度学生对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评价为“优”(90分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5.72%、97.53%。

2.生源质量明显提升,社会影响逐步扩大。2010年以来,学校第一志愿报考率较高,区内每年本科第一志愿出档率都超过100%,2015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最低录取线,文史类少数民族445分,汉族460分;理工类少数民族383分,汉族393分,分别高于当年的最低控制线65、80、63和73分,报考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生源质量明显提升。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和较高的职业技能,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称职评价都在80%以上。近年来,《广西日报》、《左江日报》、《中国高校之窗》、南国早报网、新浪网、广西电视台、崇左市电视台等10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办学特色、办学成绩进行宣传和报道,有力地提升了社会影响力。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赵宗清荣获2015年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提名奖。

(五)学生就业充分实现,就业质量稳中有进

1.创新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充分就业。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原则,不断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增强“一把手”工程工作机制,加强就业工作过程监控,促进校系两级为毕业生提供全程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带动毕业生充分就业。2013、2014、2015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596、1222、1946人,就业率稳中有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每年截至9月5日就业率逐年提高(见表7-1)。近三年来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满意度都在90%以上;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程度均超过 85%。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三年荣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表 7-1 近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截至9月5日就业率统计单位:人,%

序号

届数

毕业生人数

初次就业人数

初次就业率

截至9月5日就业人数

截至9月5日就业率

1

2013

596

469

78.69

538

90.27

2

2014

1222

1012

82.82

1104

90.34

3

2015

1946

1722

88.49

1800

92.50

2.服务基层效果良好,人才服务面向定位准确。根据学校 “立足崇左,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办学服务面向定位,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注重政策宣传,加以引导和服务,毕业生服务基层效果良好。近三年来服务广西的就业人数比例都保持在74%以上(见表7-2),区外就业比例维持在20%左右,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服务面向定位。

表 7-2 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单位:人,%

序号

就业区域

2013届

2014届

2015届

就业人数

比例

就业人数

比例

就业人数

比例

1

广西区内

南宁市

446

137

25.46

824

240

21.74

1360

393

21.83

崇左市

119

22.12

137

12.41

232

12.89

其他城市

190

35.32

447

40.49

735

40.84

2

广西区外

92

17.10

280

25.36

440

24.44

注: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9月5日

  1.  

  2. 毕业生就业趋势良好,就业质量逐步提高。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质量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家基层项目就业人数逐年递增(见表7-3),专业对口率均在63%以上,保持在较高水平。如物理与电子工程系2014届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广西教育系统就业达到81.81%,其中在农村中小学就业达63.63%。

表7-3 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单位:人,%

序号

就业岗位

2013届

2014届

2015届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

党政机关

22

4.09

32

2.90

36

2

2

事业单位

117

21.75

122

11.05

304

16.89

3

企业

299

55.58

650

58.88

1042

57.89

4

国家基层项目

84

15.61

254

23.01

327

18.17

5

升学

15

2.79

40

3.62

62

3.44

6

自主创业

0

0.00

1

0.09

22

1.22

7

其他

1

0.19

5

0.45

7

0.39

毕业生人数

596

1222

1946

第三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升本以来,学校解放思想,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全面加强教学改革与建设,特别是迎接合格评估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将接受评估与自评自建、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本科办学时间短,对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深,在应用型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认真分析,深入思考,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提高,努力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思想观念有待更新

(一)问题表现

1.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理解不深。学校虽然在升本伊始就提出了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但是对“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以及“怎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等根本问题上研究不够、认识不深。包括中层干部在内的广大教职员工由于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征与内涵理解缺乏深入,存在观望思想,主动提合理化建议、主动求变的积极性不足。

2.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一些中层干部及教师对高校教育为地方服务的理念没有很好理解并贯彻执行;开放办学的思路不够开阔,合作教育的步子不够大,社会服务渠道不够广、方式不够多。

(二)原因分析

1.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校领导班子及管理人员对“人才观”、“质量观”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有待深化。干部及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的主动性、持续性和探索性不足;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不够,未能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分析学校自身的现状、问题及发展道路,没有充分运用先进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

2.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束缚。一是受升本前学校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惯性思维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对新时期应用型办学特点认识不足,教学内容同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不能充分反映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科学研究中,部分教师重基础理论研究,轻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特别是解决崇左市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的课题偏少,部分教师重立项轻结题、重研究轻转化的习惯思维依然存在,未能将科研成果结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三是部分教职工对应用型专业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教学改革投入精力不足,考虑自身办学条件多,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少;对学校转型带来的困难了解不够,对区域人才需求了解不全面,进行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不强,不愿承担开新课的风险,存在守老本的惰性,甚至存在畏难逃避情绪。同时,长期专科教育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思维惯性,弱化了部分干部、教师对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改革的积极性。

3.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的时间短。学校升本时间不长,虽然在本科办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缺乏,需要有一个探索、适应、直至渐次成型的过程。

(三)改进措施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晰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重点是围绕“怎样办好应用型大学、怎样培养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核心问题,深入开展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研讨活动。邀请教育部门领导、教育专家,尤其是区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知名专家来校指导;深入行业、企事业人才需求单位进行调研、分析论证;派出人员到区内外应用型或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进行考察培训。

2.加强调研,科学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和措施。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集中开展对学校应用型办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认真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破解学校发展中存在难题。在此基础上,科学制订学校“十三五”规划,使学校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更加准确,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有力。

3.创新机制,促进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能力。一是建立应用型办学工作专题例会制度,坚持每学期一次校党委应用型办学专题会、一次校领导应用型办学“务虚会”,谋划顶层设计,研究落实工作;坚持每年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每两周一次教学工作例会,着力解决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坚持每年一次中层干部应用型办学管理专题研讨会,每学期一次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修会,推动办学理念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二是深入开展“专业带头人说专业”、“教师说课程”、“干部说管理”等活动,通过案例剖析等方式,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将应用型办学理念融入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和具体管理中,把应用型办学理念转化为推动专业建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的具体行为。三是进一步完善“两级管理、重心在下”的内部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二级单位在落实应用型办学理念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深入实施“创优质高效管理工程”,增强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创新履职评价方式,推进管理提质增效,提高应用型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的效能。五是加强制度研究,做好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化应用型办学理念;同时建立促进应用型办学理念转化的督查激励制度,保证学校的办学理念持久、深入、健康地贯彻下去。

4.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注重干部德才和业绩考核,重视优秀人才使用。进一步围绕学校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升,开展系列学习教育培训活动,使领导干部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规律,不断提高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岗培养、交流任职、挂职锻炼、送出培训、学历提升等措施,全面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二、师资结构有待优化

(一)问题表现

1.高职称及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偏低。学校副高以上职称16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54%,博士研究生仅33人,两者所占比例总体偏低,且高职称及博士学位教师在专业之间分布不均衡,部分专业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

2.青年教师比例较大。35岁以下青年教师240人,占46.15%,所占比例偏高。部分青年教师和新上岗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能力亟待提高;相当部分青年教师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基本功训练,课堂教学不够规范,教学水平不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行业或工程实践背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理解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也比较薄弱,青年教师培养任务艰巨。

3.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不强,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拔尖人才不多,缺乏高水平、有影响的科研创新团队,整体竞争力和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实力不足。部分专业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偏少,创新研究能力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总体不足,部分学科按照学校现有师资在短期内很难培养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学术梯队。

4.“双师型”教师数量仍显不足。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103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81%;具有行业背景和取得职业资格、任职资格的教师23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2%。具有行业背景和取得职业资格与任职资格的教师为数尚少,有任职经历的教师较少,教师整体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教学上仍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二)原因分析

1.历史遗留问题及缺乏区位优势。学校的前身原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长期在崇左市龙州县城办学,远离中心城市,距离中越边境仅有30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不便利,自然条件比较差;加上长达十几年间,学校搬迁地址一直没有确定,以及教师经济待遇偏低等历史原因,造成了学校师资队伍一直难以稳定、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的局面。2009年升本之初,学校教师队伍中副高级职称以上者仅8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仅86人,尽管师资力量初步达到了举办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发展的后劲显然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学校升本后整体搬迁到崇左市市政府所在地办学,地理位置、交通往来、生活环境都虽有所改观,但崇左市依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及学校办学经费都极为有限,学校的办学条件短时间内依然难以彻底好转,教师的收入水平仍然缺乏比较优势,吸引人才的难度依然比较大。

2.专业数量和办学规模扩张稍快。学校改建为普通本科院校以来,为尽快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了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六年间本科专业由6个增加到31个,在校生规模也由5500人增加到11341人。但受相关政策限制,学校编制数未能实现与办学规模的同步增长,导致教师总量偏低,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学校虽然为此也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每年都引进一批新教师充实队伍,但是由于缺乏区域和经济文化比较优势,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大,每年引进的教师大多为应届毕业生,从而导致青年教师比例明显偏大;而教师的职称晋升有一定的年限要求,又使得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难以很快提高。

3.教学科研团队、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建设周期尚短,效果尚未显现。举办本科教育时间短,科研基础还很薄弱,大部分新建专业刚刚起步,积淀不深,人才积聚的时间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引导教师立足生产实际,凝练科研方向、拓宽科研领域、开展科研攻关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省级教学团队偏少,国家级教学团队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某些学科专业缺乏带头人。这些情况总体上制约了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4.教师实践锻炼机会较少。一是因为教师总数偏少,课程教学任务重,难以安排足够的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二是绝大多数新进教师是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缺乏行业、企业、基层的实践锻炼,具有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相对较少。三是受政策、体制机制所限,学校难以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再加上目前职称评定的政策没有对“双师型”教师有所倾斜,因此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三)改进措施

1.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学科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学校现有教师队伍现状,实施学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大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扶持力度,每年投入2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有计划地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开展合作研究,为教师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坚持重视内培与加强外引两条腿走路的工作思路,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用好现有人才的关系,做好现有人才的培训交流工作,改善现有人才的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进一步简政放权、重心下移,充分发挥系(部)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科技园区等联合共同搭建平台,建立吸引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共享高端人才。通过培养和引进,到2020年使学校的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教授达到80人以上;高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博士达到80 人以上。

2.实施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工程。以创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为抓手,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契机,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平台,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着力培养一批自治区级和校级教学名师;通过继续实施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办法和重点扶持计划,在学术交流、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团队,着力培养一批在行业和区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5名省级学科带头人和3名省级教学名师,10名校级学科带头人和12名校级教学名师。

3.实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在进修提高、攻读博士学位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继续遴选“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实施“博士工程”;提高现有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定期开展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切实推行导师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科研入门关,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及进修培训,到2020年,选拔培养5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0名校级教坛新秀。

4.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顶岗)机制,“十三五”期间每年投入100万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派15名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顶岗),引导教师为企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技术服务;在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向应用型教师倾斜,并形成长效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聘任(聘用)企业、行业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完善教师的在职培养,有计划的安排在职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同时,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到2020年,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

5.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优化校内绩效分配方案,鼓励教师潜心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加强业绩考核方法,加大业绩奖励力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为优秀教师和高水平人才搭建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专业优势尚不明显

(一)问题表现

1.部分专业建设基础较薄弱。学校举办教师教育历史悠久,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升本之后所开设的31个本科专业中,教师教育类专业因之受惠,办学实力较强,师资、图书等办学条件相对而言较为完备,而部分非教师教育类专业办学时间短,基础较为薄弱,专业师资准备不足,骨干教师偏少,专业带头人学术水平不高,专业教学设施投入不够,教学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的发展需要。

2.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够明晰。受长期举办专科层次教师教育的影响,学校对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理解还不够清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没有很好地引入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其中,依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3.部分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契合度不够。虽然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已有的专业大多能与崇左市的产业发展相对应,但是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崇左市的产业发展中还未具备不可替代性;在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中,还难以满足崇左市糖业、矿业、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方面的人才需求。

4.少数专业的校内布局不够合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学校少数系部的专业设置学科跨度过大,不利于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如管理类的专业分散在经济与管理系、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又如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有4个本科专业横跨了3个一级学科。

(二)原因分析

1.学校原有师资基础及教师转型的困难影响了专业优势的发挥。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作为一个由师范专科升格的本科院校,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师范教育,升本后引进的新教师也缺乏行业实践背景。为解决师资不足,学校虽然积极引导现有教师向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然而,教师的意识、现有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学方式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教师的顺利转型,还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专业优势的发挥,进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不高。

2.办学条件的不足制约了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影响了应用型专业实验实训等办学条件的改善,产业中所需要的核心技能还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从而导致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崇左市的产业发展中还未具备不可替代性;由于升本时间不长,师资和办学条件欠缺,导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目前还没有条件设置培养糖业、矿业、现代农业等崇左市支柱产业核心人才的专业。

3.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建设的探索有待深入。学校升本时间不长,近年来学校把工作重点放在基本建设达标和教学规范管理上,对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虽然已经比较重视,但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依然不够,采取的措施还不够系统有力。

(三)改进措施

1.优化专业结构。依据“分别对待,分类设计,分类转型”的原则,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以及文、理、工等专业的各自特点设计结构优化路径。一是建立根据市场需求信号调整专业结构的机制,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二是根据广西“14+10”的产业布局,尤其崇左市有色金属矿产、机电加工、建材化工、红木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边境贸易与加工、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增设一批应用技术型专业,重点发展经济与管理类、文化创意与传播类、化学工程与技术类、电子信息类、教师教育类等优势特色专业集群。三是改造基础学科专业。对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专业进行改造,拓展专业方向,开展复合交叉专业建设试点,增强应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2.突出重点,建设团队,培育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增强探索特色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培育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新办专业所需的高职称、高学历等高层次人才,加大新办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教师知识改造力度,更新知识结构,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缩短转型时间,加快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构建较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二是加强专业尤其是新办专业的特色培育。以新专业建设和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模式乃至教学方法等各个层面注重校本特色培育,依托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努力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充分体现学校“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的办学特色。三是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专业的改造、提升。经过3~5年的努力,建设15个左右校级重点(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争取新增2~3个自治区级重点(特色)建设专业,努力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零的突破。

3.强化专业评估。建立新办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专业认证制度,开展新办专业评估,推进新办专业内涵发展,培育专业优势,提升专业品质;实施专业认定制度,根据“适应需求,落实应用”的原则,落实专业预警和退出制度,对报到率、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

4.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专家的作用。一是在新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充分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优化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应用性、技术性课程,并根据岗位需求合理设置新办专业核心课程。二是加强对新办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整合,及时融入体现和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三是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训练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培训包等教学材料,大量引用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四是在合格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优秀核心课程建设,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课程开发力度,增加选修课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

四、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一)问题表现

1.仪器设备专业间分布不均衡。实验室配置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虽然达到了国家办学标准,但是,仪器设备在各专业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理工类专业拥有的实验实训室较多,生均仪器设备值较高;文科类专业拥有的实验实训室较少,生均仪器设备值较低。仪器设备在各专业之间的不均衡分布,影响了专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2.高水平的校内综合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仍显不足。实验室建设还停留在基本适应常规教学需要的水平上,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场所仍显不足;缺乏高水平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尤其是缺乏能够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参与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格局。

3.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基地偏少。尽管已经在校外建立了95个实践教学基地,但是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相比,数量还是较少,而且大多数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都比较小,难以同时接纳同一专业的学生前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总体较低,大多数仅能满足学生的见习,无法向学生提供深入钻研探索的平台。

(二)原因分析

1.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学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升本以来,学校办学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经费来源较单一,年收入仅能维持人员支出和日常教学的正常运转,建设资金一直存在较大缺口,部分基建项目和配套设施不能及时建设;自学校搬迁到崇左市以来,新校区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校园基础建设,导致在实验实训室建设及仪器设备购置上的投入不够,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有限的经费更多地投入理工科常规实验室的建设中,因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室和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2.外部条件影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崇左市区域内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较小且整体实力较弱,科技力量不强,使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对象选择受到较大的制约。再加上部分系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解不够,主动与校外企业联系不够,导致较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偏少,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改进措施

1.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尤其是崇左市人民政府支持,加大对学校的经费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把学校科技创新的资源和能力与地方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实际作为,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为学校自身的快速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多方面筹措办学经费。

2.统筹安排,加大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各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理工科实习实训大楼、文科综合实训大楼;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动与广西特别是崇左市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力争每个专业有2个以上的校外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统筹安排,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3.加大开放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全方位开展合作教育。不断提高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要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创新的精神,与政府、企业广泛合作,形成发展战略联盟,充分争取地方产业、企事业单位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合作,共建专业。“十三五”期间力争共建10个以上高水平研发中心、实践基地(实验室)、创新服务平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4.加强实验实训规范管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功能整合全校教学实验室,推进实验室中心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利用水平。改进管理机制,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团队学习。

五、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深化

(一)问题表现

1.部分专业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匹配度不高。有些专业的课程体系过于繁杂,追求大而全,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对应的核心课程偏少,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部分课程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法简单等现象,没有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2.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偏少。课程模块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贴近产业需求、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支撑地方急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课程资源数量偏少,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公选课资源不足。

3.校本教材出版数量偏少。学校尽管出台和实施了相应制度措施,鼓励、资助教师编写出版校本教材,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出版特色校本教材数量偏少。升本以来,虽然教材建设开始形成一些成果,共出版教材26部,但多数教材还没有能够很好地贴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总体质量也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1.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受升本前学校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惯性思维影响,部分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认识不足,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的是模仿和沿袭综合性大学的模式,课程内容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不能充分反映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2.应用型课程建设力度较小。受新建本科院校能力限制,学校在支持教师开发新课源方面,相关激励机制、资助政策不够完善,资助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发的积极性。部分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深厚,对学科专业前沿研究不够,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人才能力需求了解不深,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材的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研究不深,过多地考虑自己的专业背景,不太愿意开发研究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应用型课程,因而进行课程改革与教材开发的主动性不强,不愿承担开新课的风险,导致部分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核心课程偏少。

(三)改进措施

1.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为目标,课程设置从学科导向型改为专业导向型,按照厚基础、强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植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批优质专业课程和精品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

2.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应用型课程理念,邀请或聘请用人单位、企事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与教学内容设计,建立健全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真正做到按“需”设课;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积极将企业文化、技术、标准纳入教学内容,创设、开发自己的课程、教材、讲义,真正解决应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并用课程标准加以固化。

3.进行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根据课程内容性质、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80%以上。教师在教学行为规范指导下完成教学工作。

4.丰富课程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特点,确定合理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实践、训练等方面的考核,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核、变个体竞争为多元协作。

5.推进课程建设制度和教研活动制度。坚持主讲教师制度和课程负责人制度,落实课程建设主体责任,引导形成课程教学梯队;认真落实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室的集体作用,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考核等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6.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力度。研制专业主干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加大精品课程或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力度,以点带面,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拓宽精品课程受益面。至2020年,校级精品课程达到50门,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加快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部分精品课程网络辅助教学,争取建设200门网络课程。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引进20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进行网上教学。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实施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分三期,在五年内完成,一期建成10 门,二期建成 30 门,三期在全校所有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全面铺开,第一、第二期建设课程学校提供每门 1万元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优质核心课程示范、辐射作用。

六、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待优化

(一)问题表现

1.保障体系闭环系统不健全,运行有效性不高。目前,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重监督轻控制,对于反馈信息的落实整改和跟踪调查不及时,缺乏督办和复查,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质量保障体系的闭环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同时,教学管理的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不够,部分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2.部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不够。对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力度不够,监控不严;部分非师范类学生实习管理还不到位;部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指导工作不够,过程管理和评价不能及时跟进。

3.教学管理队伍结构需要完善,素质有待提升。校级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6.32%,中级职称的教师占26.32%,且初级职称和未定职的教师占47.37%,比例偏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教学管理专业化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与科学化、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存在差距,对本科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认识不深刻,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待增强。

(二)原因分析

1.保障体系子系统间运行不够协调。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虽已确立,但体系中各子系统之间内在联系的科学性还需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部分管理人员对体系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加上一些配套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导致体系中各子系统的运行不均衡、不协调,影响运行的有效性。部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重、投入精力不足、教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激励政策和待遇没能及时跟进等因素,影响了全员参与保障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部分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校、系两级教学管理的目标责任制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责模糊、职责不明;教学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考核监督,教学系(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有待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奖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教学单位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主体的意识不强,教学管理队伍相对年轻,经验不足、业务有待提升,并且对一些制度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主动服务意识需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需要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影响制度的及时、高效落实。

3.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发挥不够。学校虽然重视各类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但是对各类反馈信息持续跟踪、妥善处理的工作力度不够;教学系(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不够精细,质量监控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管理不到位,检查、监督工作跟不上的现象时有出现;教学质量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处理追究有时不够及时,导致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4.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监控难度较大。一是在部分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受基地容量和指导教师数量限制,学生分散实习比例高,管理和监控难度大。二是个别教师对学校实习实训过程管理的措施执行力度不够,对质量标准的落实不够到位。三是部分教师经验不足,教学任务重,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精力投入不够;部分教学系对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过程缺乏有效监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四是部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对质量标准的执行处在较低层次。五是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规范,对学生的实际考核与考核办法要求存在差距,影响质量标准的执行。

(三)改进措施

1.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协调机制。一是优化体系要素。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相对薄弱环节,如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改进与激励等系统的内涵建设,确保各子系统充分发挥应有功能。二是明确工作要点。各系(部)和职能部门要明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的工作重点、途径与方法,注重各环节的要件及其联系,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在运行过程中学校统筹协调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建立统筹和分级实施机制,明确各级职责任务和考核指标,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加强检查督促,及时研究和解决问题,保证各系统有效运行。

2.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队伍建设。选调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充实到学校及系部的教学管理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有计划地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政策、制度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基本特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性的教育,推动教学管理人员更新教学管理观念、改进教学管理手段和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和方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人员的监控能力与水平。

3.有效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增强制度执行的自觉性、主动性。教育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刻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增强学习宣传规章制度、落实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强化教学质量分层管理责任制。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学职能部门牵头、系(部)为主体、上下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层层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指导,完善制度执行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把制度产生的效果、效率、效应作为制度评价的重点,检查制度的有效性。四是强化信息化手段。加大经费投入,更新教学信息化管理的相关配套设施,搭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教学信息流通率与利用率,确保各项制度及时、高效落实。

4.不断完善质量监控闭环系统。一是完善质量监控流程和实施办法。建立教学工作全过程、全方位跟踪调控机制,实现对教学工作各层面、各环节监控的全覆盖。二是注重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通过教学工作例会、教学简报、教务管理系统、教学信息员会议等渠道将教学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意见分层次、分类别向系(部)和相关部门反馈,特别注重反馈信息的处理和跟踪。三是完善考核机制,激励与约束并举,通过组织各种检查、验收、评比和年度考核,奖罚并举,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升。四是完善教学质量改进机制,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改进途径及方式,形成一个自我完善的闭环监控系统。

5.强化对质量标准执行的监控。一是进一步优化相关质量标准的指标体系。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改进质量标准,增强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执行制度,细化标准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要求,提高质量标准的执行力。三是重点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执行监控,修订完善有关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管理、分散实习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强化实习实训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强化校、系两级管理,加强学校对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服务与监控,充分发挥教学系(部)质量监控的主体作用,各教学单位加强与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加大集中实习比例,重视校外实习实训的过程监控;注重毕业论文(设计)各阶段的质量管理,注重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监控;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考核标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

回首往昔忆峥嵘岁月,展望未来迎光辉前景。七十六年来,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全体教职员工继承和发扬立足边疆、奋发自强、舍己奉献、刚毅坚卓的光荣传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艰苦创业的无畏精神,直面困难,薪火相传,发挥优势,积极为广西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事业做贡献,将昔时荒杂蛮凉之所,变成今日文兴教盛之地。今后,我们将在本次评估的基础上,在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的关心指导下,自查、自纠、自改、自评、自建;继续推进“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学校办学特色培育,继续发扬“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基石精神,当人梯、做人桥,促进文教进步、民族和谐、边疆稳定;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基石、边疆地区文化固边的新基石、边疆民族基础教育的美基石、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大基石而不懈奋斗!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