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闽江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位于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福建省福州市,实行“省市(福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学校的前身是原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和闽江职业大学(创办于1984年)。习近平同志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期间曾兼任原闽江职业大学校长。1999年至2001年期间,福州师专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招收8个专业本科生。2000年,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出“举全市之力,兴办闽江学院”的号召,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闽江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办闽江学院列为福州市“十五”期间最大的社会事业项目。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闽江学院在原两校合并的基础上正式组建;2003年,成立学校董事会,首创以市委书记为董事长、市长为执行董事长的董事会体制,形成了福州市对闽江学院发展的可持续支持机制;2006年,经福建省学位办批准,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9年,在大陆率先实施“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别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之一。
2.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全国首个创业MBA学位点和41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承担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4项、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本科精品课程1门、省级本科精品课程17门,省级教学名师7位,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荣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3.教师队伍
学校建成了一支学缘、地缘、经历、学历等结构日趋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13人,外聘教师147人。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省级高层次人才21人,福州市“优秀人才”等市级高层次人才8人,“闽都学者”等校级学科专业领军人才14人。
4.招生就业
学校面向全国除台港澳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历年高考文理科录取分数线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2011年起,新华都商学院列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5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6002人、研究生30人),折合在校生数21246人。历年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以“专业对口、知识和技能合格、诚实守信、责任心强”的特点,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5.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新建本科高校重点建设学科5个,校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6个以及一批市级创新平台、校企合作科研平台和校内科研平台。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广泛接触和深入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2年10月,全校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10项,其中主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193项。截至2011年,获省级以上(含省级)政府颁发的科研成果奖励27项,获授权专利26项;发表学术论文5827篇(其中被SCI、SSCI、EI、ISTP收录221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25部。2012年现有在研经费达3458.59万元。
6.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大学城校区(校本部)、长乐路、工业路、洪塘和首山等5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8.49公顷。已投入使用的校舍建筑面积54.70万平方米,在建校舍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1.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9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84亿元。建成实验教学中心8个,综合实验室8个,校企合作实验室6个(含在建3个),实习实训基地118个。拥有各类藏书221.65万册(含电子图书84万册)。
7.交流合作
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16所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承办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孔子学院。拥有全省唯一经教育部复核确认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爱恩国际学院,举办中澳、中美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是全省成批量输送海外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与12所台湾高校签订了交流协议,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是福建省第一所“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试点高校。
8.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尚完美,追求卓越”的校训,倡导“尽责善仁、光而不耀”的校风、“革故鼎新、精益求精”的教风、“博学笃行、诚实厚重”的学风,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致力于弘扬以爱心为主线的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学文化氛围,努力建设彰显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的高等学府。涌现出了福建省“优秀大学生”、“2007感动福建人物”——吴立斌等先进典型。
9.办学荣誉
学校荣膺福建省“文明学校”、“党建思政工作先进高校”、“平安校园”、“大中专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被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高校党员发展工作联系点。校“教工之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专栏被教育部授予第二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称号。校园剧《青春起跑线》荣获国家校园戏剧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名列非艺术类院校第一名)和教育部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1名政治辅导员荣获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
二、实施“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教育战略,办学特色逐步显现
升本之初,学校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教育战略,一手抓规范与质量,一手抓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逐步形成了两大办学特色,有效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
(一)注重产学关联,走服务地方之路
根据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办学宗旨,学校紧扣发展需要,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主战场,在服务中体现作为、自我提升。
1.突出以面向产业与就业为主的办学导向,主动瞄准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用人单位、岗位对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设计培养方案,找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如开设工商管理硕士(创业与创新方向)专业和服装、交通、电子信息、测绘、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服务地方产业的特殊需求。
2.主动为地方和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与福建省、福州市有关部门,闽侯县、长乐市、罗源县、尤溪县等地方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联合设立研究机构、承担研究课题,开展面向地方和产业的应用型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并及时将为地方服务的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促进传统学科向应用型学科转型。应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2012年起承办一年一度的“福州论坛”,其教师团队还受邀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大大提升了咨询服务的层次。与省、市有关部门或企业合作建设全省首个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福建省文明礼仪培训基地、福州市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福州市旅游人才教育基地等。
3.积极推动闽都文化大繁荣。学校把传承弘扬闽都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整合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漆艺研究院等力量,借助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的平台,推出了一系列新成果。如参与福州市“三坊七巷”、“双杭”、马尾闽安镇等历史文化街区,闽江公园福州历史文化长廊,闽侯县闽都民俗园等文化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等。在《闽江学院学报》设立“闽文化研究”专栏,致力于闽都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已有10年历史。学校代表福州市立项申报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学校受福州市委托正在组织多学科的力量,协同编撰《福州通史》、《闽都文丛》等地方历史文化典籍。
(二)汇聚优质资源,走开放办学之路
根据开放型的办学定位要求,学校携手海内外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广泛吸纳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和引进资源的多元化格局,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闽台合作。利用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携手台湾地区高校,在引进台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先行先试,借鉴台湾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大学治理与管理等方面的成熟模式和丰富经验,为我所用,增强了自身办学活力,对传统体制下的专业办学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与台湾中华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大陆率先实施“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联办10个本科专业,成功引入了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师资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同时,积极开展闽台高校师生交流,实现交流常态化。截至目前,全校通过“3+1”、交流生等项目赴台学习的学生已达1114人,赴台学习的学生规模居大陆各高校前列;台湾合作高校教师来校任教达131人次,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赴台湾高校任教或进修访学达22人次。闽台合作的办学特色得到国务院参事室和国台办等的充分肯定。
2.公办民助。致力于建立并完善办学资源的多元化配置机制。充分利用“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优势,在校董事会的强有力支持下自主办学,推动政府的办学投入逐步达到基本标准,并以基建工程“交钥匙”的方式迅速推进新校区建设,使学校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工作。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力量(包括境内外企业、团体、个人等)捐资或投资参与办学,通过高投入,完善软硬件建设,以实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目标。例如,新华都商学院就是接受福建省新华都慈善基金会首期无偿捐资5亿元、采用“公办民助”的办学新体制组建的,其办学模式改革已列为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试点成果得到教育部、福建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3.国际有为。不断丰富校园多样性,多渠道促进师生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力求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更大作为。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等5所海外高校开展交流合作,注重教师的海外研修或工作经历,不惜重金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世界尖端人才。举办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服装制作、食品安全检测等技术培训班,学员遍及亚非拉21个国家和地区。承办的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孔子学院是经国家汉办批准、少数由新建本科院校承办的孔子学院,成立1年多来开展了广泛交流活动,积极打造中国传统文化和闽都地域文化输出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国际反响。爱恩国际学院,其中澳联合办学教育项目实施迄今已达13年之久,向海外输送留学生达910多人,中外衔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业已得到社会认可;2011年又启动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国内首个中美本科国际课程教育项目,现已通过该中心的项目审核与评估。
“按发展需要培养人”战略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成效与特色已逐步显现。
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状况
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战略,按照“一手抓规范和质量、一手抓改革和创新”的思路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走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之路,努力朝着“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一)合理确定办学定位
总体定位: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本科大学。
——学科专业定位:建立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与福建省、福州市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紧密关联,以应用型文理科和轻型工科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举办研究生教育和海外留学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福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逐步走向国际,努力为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好,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目标定位:力争到“十三五”末期,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二)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1.注重顶层设计,促进科学发展
学校提出了“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战略主题,明确了办学定位,据此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配套子规划、二级单位子规划等。学校通过“十一五”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的转型。以应用型文理科和轻型工科为主的学科专业架构基本成形,办学规模趋向合理,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正加快“十二五”发展的步伐,已经提前实现了“十二五”期间开始举办研究生教育等一系列发展目标。
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学治校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要”的理念,把学生、家长和社会是否满意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标准。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即将正式出台《闽江学院章程》。校党委大力支持校长作为法人代表开展工作。校党政“一把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班子其他成员分工协作,班子整体充满活力。中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高学历、高职称比例较高。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管理以师生为主体;构建了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引领了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党务公开,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健全规范。
3.着力改革创新,激活体制机制
学校逐步构建了高起点人才引进机制、专任教师为主干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促进学科专业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招生与就业联动的约束机制、可持续的奖学助困机制、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办学的机制、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机制以及后勤服务外包机制等8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在采用新体制办学的二级学院试点董事会、理事会治理。
(三)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1.党政领导重视教学
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全校学年、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校党代会、教代会都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核心议题来讨论。校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建立健全了校领导定点联系教学单位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调研教学工作,及时指导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体制机制保障教学
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增强学术权力,从而在根本机制上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确立并不断完善以办学资源配置、福利待遇分配等均向教学一线倾斜为主要特征的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鼓励系(院)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的要求自主面向发展需要办学。例如,设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工作室等,引入校外专家、业界人士等共同把关教学工作;在经费预算安排和使用中,优先安排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室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经费;在条件保障方面,优先满足教学和教师需要,为专任教师配备了独立的专门工作室,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特别是课后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
3.管理服务支持教学
师生对教学工作以及职能部门服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建立了集服务、管理为一体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队伍,构建了教学过程动态管理与服务的教学管理系统;形成了融入学教育、学业支持、心理辅导、帮困助学、职业规划与指导等为一体的学生学习服务支持系统;建立了以保障和服务教学为主的教辅、后勤系统;建立了聚焦教学、支持教学、服务教学的舆论宣传体系。全校形成了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一切工作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的良好局面。
(四)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思路清晰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坚持人才培养与福建省、福州市产业发展互动,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和台湾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把理论应用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注重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理论应用能力的教育;不仅进行动手能力的教育,还实施理论应用层面的创新教育;不仅完备满足特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教育,还十分注重强化自学能力、自立能力、自强能力全面提升的素质教育。
2.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
初步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平台、四种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培养以理论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两个体系:理论教学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原则,建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培养体系。
三个平台:素质教育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素质教育平台:实现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社会实践平台:利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开展素质教育拓展、社会调查、岗位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依托大学生创业创新课程、创业设计大赛、创业文化节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四种机制:产学关联、闽台合作、公办民助、国际合作。
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如以“艺术工学”为特色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创意、营销、公关于一体的广告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
3.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效渐显
一是初步建立合作机制。出台了《闽江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办法》、《闽江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闽江学院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办法》、《闽江学院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暂行)》等管理制度,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开展。
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联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选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富有成效。在全国率先实施闽台高校“校校企”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在国内较早开办校企合作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共建教学资源。学校主动与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46个,形成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中国移动通信福建分公司、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共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实验室等。充分利用学校与产业、行业、企业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不同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此外,还与福州大学城内各高校以及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共建或共享了图书、实验室、远程教学系统等教学资源。
四是开展合作育人。实施交流生项目。向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大陆“985”高校以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中华大学、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等台湾高校派出交流生,创造“第二校园”经历,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吸引企业及社会团体设立奖学、助学和创业基金支持学校办学。
五是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柔性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设计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行业专家、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的研制工作,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或辅导学生实习实践;同时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产业、行业的实践活动,积累了必要的实践经验,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奠定了基础。
六是开展合作研究。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注重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近3年与97家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了144个项目课题的合作研究。教师通过合作研究取得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被及时地引入到课堂中,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师队伍
(一)注重协调发展,促进结构优化
1.教师数量适当,满足教学需要
学校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并重、刚性引进和柔性聘任并举,努力营造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和氛围,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几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充实师资队伍。全校现有专任教师1113人,外聘教师147人,教师折合总数为1187人,学生折合总数为21246人,生师比为17.9:1。生师比已达到国家办学要求,能够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详见表1)
表1:近3学年以来生师比统计表
单位:人
|
学年 |
教师总数 |
折合
在校生数
|
生师比 |
专任
教师数
|
外聘
教师数
|
折合
教师总数
|
2009-2010学年 |
974 |
285 |
1096 |
19466 |
17.76:1 |
2010-2011学年 |
1013 |
312 |
1140 |
20595 |
18.07:1 |
2011-2012学年 |
1076 |
171 |
1162 |
20823 |
17.92:1 |
2012年10月31日 |
1113 |
147 |
1187 |
21246 |
17.90:1 |
2.结构基本合理,发展趋势良好
现有专任教师中,博士194人,硕士634人,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74.4%;高级职称人员453人(其中正高94人、副高359人),比例达40.7%;从事本科教学的主讲教师828人(其中符合岗位资格的781人,占94.3%);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228人,具有行业背景146人,具有工程背景109人。教师队伍基本符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重视师德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师德建设年”活动,制定《闽江学院开展师德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闽江学院关于开展师德建设活动的意见》等文件,通过加强师德宣传教育、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念。在全校营造教师自觉履职、从严执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2.措施得力注重实效
学校制定了《闽江学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以师德水平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制定了《闽江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闽江学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明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建设与干部提拔任用、教师的择优上岗、晋级、评聘职称、进修提高、表彰奖励等硬性挂钩;实行教学督导制度,把学生评价和教学督导考核做为岗位聘任,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不断强化。
3.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现有市级以上劳模7人,福建省“优秀教师”4人,省“师德标兵”2人,省“教学名师7”人。近3年,获评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8人,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59人,校“师德之星”28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25人。
(三)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教学水平
1.规范管理保障教学水平
学校先后制定了《闽江学院教学检查工作的规定(试行)》、《闽江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闽江学院教学工作督导室工作条例(试行)》、《闽江学院教学信息员管理条例》、《闽江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试行)》、《闽江学院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试行)》等19项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先后聘请本校及外校1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作为校教学督导员,深入课堂和实验室,指导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研究促进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2009年以来至今,全校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57项,获得科研项目经费6582万元,其中主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105项;与学术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等合作项目144项。近3年,获省级以上(含省级)政府颁发的科研成果奖励12项,获授权专利13项;发表学术论文2325篇(其中被SCI、SSCI、EI、ISTP收录150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88部。教师申报教学改革项目逐年增加,领域不断拓展。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3.严格测评反映教学水平
根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以课程为单位,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定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聘任、考核、评奖等的重要依据。近3学年来,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优良率均在95%以上。
(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做大做强师资队伍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教学团队、专业负责人建设
在充分利用福州市财政支持的2000万元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基础上,学校2009至2012年另拨900万元作为配套经费。各系(院)也从各自包干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经费,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近3年来,学校共引进人员24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44人、硕士177人。选派国内外访问学者34人次。现有专任教师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福建省“优秀人才”1人、“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新建本科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福州市“优秀人才”8人,闽江学院“闽都学者”7人、首批“新一代学科带头人”7人。
2.实施硕博培养工程,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近3年来,培养教师获得硕士学位35人、博士学位21人,另有在读博士学位36人。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教师的能力培养,结合新建高校新专业较多的实际,有计划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以课程教学(包括实践课程)为主的专业进修培训。
3.实施实践实训计划,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结合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注意从科研和企事业单位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又能胜任高校教学科研的双师型人才;制定了《闽江学院教师专业实践实施细则》,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国家认可的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专业(行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要求尚缺专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特别是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都应参加专业实践。教师参加实践经历作为定级、聘任和晋级的重要依据。现有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228人,具有行业背景的146人,具有工程背景的109人。
4.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领航
制定了《闽江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暂行规定》、《闽江学院新教师见习制度实施办法》,对青年教师实行“三定”原则(定导师、定培养目标、定培养时间),发挥校、系(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的作用,使新教师能够顺利通过“三关”(教学关、实践关、科研关),尽快进入大学教师角色。每学年都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使新教师尽快熟悉环境,明确任务,实现角色转换。近3年来,全校青年教师完成了岗位培训、公修课、行业培训、专业进修、博士后研修等培训计划,累计784人/次。
(五)重视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一是在全校岗位设置中设立实验系列高、中、初三级岗位;二是提高实验教师待遇,实验教师在进修培训、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中享有和理论课教师同等待遇和权利;三是鼓励高水平教师及新进的博士、硕士担任实践教学任务,负责实验室建设;四是从企业事业单位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参与实验室建设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62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比例16.1%。队伍结构基本合理,数量基本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一)教学基本设施齐全
1.提高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管理水平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要求,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坚持保障需要、资源共享、适度超前的原则,整合建设了一批受益面大,能够承担多学科、多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学中心和综合实验室,实行校、系(院)两级管理。现有计算机、纺织服装、化学化工、大学物理、电子、地理科学与信息、经济管理、传媒技术等8个实验教学中心,及旅游管理、数学、艺术、电子音乐、交通工程、商科等8个综合实验室,下设各类实验室共计59个,另有模拟法庭、远程教育互动中心各1个。计算机、纺织服装和化学化工等3个实验教学中心为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为了优先确保实验室建设,学校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使实验室装备条件得到不断改善。近3年,全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7804.16万元(单价800元以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分别为35.53%、12.00%、20.12%。全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844.73万元(单价800元以上),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987.07元(单价800元以上)。其中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39件,价值达3847.41万元(单价10万元以上)。
表2:近3年以来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生均情况一览表
项目
年度
|
折合在校生数(生)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万元)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比例(%) |
2009 |
19466 |
10031.34 |
5153.26 |
3564.59 |
35.53 |
2010 |
20595 |
11399.28 |
5534.97 |
1367.94 |
12.00 |
2011 |
20823 |
14270.91 |
6853.44 |
2871.63 |
20.12 |
2012年10月31日 |
21246 |
14844.73 |
6987.07 |
573.82 |
|
目前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实验室布局基本合理,能够较好满足各类实践教学需要。近三学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实际开出的实验项目分别为2025个、2509个和2722个,实验开出率分别为99.90%、99.48%、100%。此外,学校和各实验室还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各实验室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新实验和学科竞赛等的实践、科研及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和条件保障。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放实验项目等立项活动。
根据专业特点及实践教学需求,学校和各系(院)广开渠道,拓建校外实习基地。现有校外实习基地118个。从2010年起,启动校级实习基地建设工程,已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校级实习实训基地,有效保证了实习、实训教学需要,实习、实训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2.加大图书信息资源建设力度
学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约1.83万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献总量221.6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总量137.65万册,电子图书总量84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3476种,报刊合订本7.25万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55个(含试用数据库31个),电子期刊约1.5万种,磁盘存贮达60TB,随书光盘5万余张。电子资源总量居全省新建本科高校前列。推出涵盖FULink资源共享、CALIS外文期刊、“闽院-E读”、馆藏热点、学科服务、自建特色库、馆刊·书缘等7大服务平台。图书馆现有阅览座位2299个,每周开放时间达86小时。
表3:近3年以来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情况一览表
项目
年度
|
纸质图书
(万册)
|
电子图书
(万册)
|
馆藏总量
(万册)
|
折合在校生数(人) |
生均图书(含电子类)(册) |
2009 |
114.19 |
60 |
174.19 |
19466 |
89.48 |
2010 |
122.90 |
73 |
195.90 |
20595 |
95.12 |
2011 |
131.90 |
84 |
215.90 |
20823 |
103.68 |
2012年10月31日 |
137.65 |
84 |
221.65 |
21246 |
104.33 |
重视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与利用。现已建成覆盖各个校区的有线网络和覆盖办公、生活区的无线网络;实现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100兆连接,与中国公众互联网(Chinanet)200兆连接。在校园网上提供WWW、E-mail、BBS和VPN等公共服务;建成了校园一卡通、办公自动化、教务教学管理、学工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应用系统;建立教学资源网站、精品课程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设立了英语学习在线、名著鉴赏等专题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互动平台,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资源共享平台,为职能部门提供稳定的管理服务平台。
3.加快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步伐
学校占地面积168.49公顷,生均占地面积82.19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1.18万平方米,生均面积15.21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8.75万平方米,生均面积9.15平方米;团学活动用房3543平方米。建筑面积7537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和27490平方米的新华都商学院大楼正在抓紧建设,3万平方米的图书馆二期工程即将动工。现有的各类教室满足教学需要。其中,多媒体教室267间、座位数23456位,语音教室14间、座位数1044位,百名学生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119.51位。现有体育场、馆11.44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场馆面积14425平方米。
(二)经费投入力度加大
1.教学经费投入逐年递增
优先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近3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分别为2253.70万元、2624.59万元、3383.96万元,共计8262.25万元,分别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12.03%、12.24%、13.89%。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长,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超过13%,达到合格评估要求。
2.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长
近3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分别为1157.76元、1274.38元、1625.11元。其中,2010年、2011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超过1200元,增长率分别为10.07%、27.52%。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详见表4)。
表4:近3年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
序号 |
内 容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备 注 |
1 |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
2253.70 |
2624.59 |
3383.96 |
|
2 |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 |
6722.53 |
7437.28 |
9498.72 |
不含专项拨款和中专拨款 |
3 |
学费收入 |
12006.3 |
14009.14 |
14859.41 |
实收数(含成教学院) |
4 |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 |
18728.83 |
21446.42 |
24358.13 |
|
5 |
折合在校生人数(人) |
19466 |
20595 |
20823 |
|
6 |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
12.03 |
12.24 |
13.89 |
|
7 |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人) |
1157.76 |
1274.38 |
1625.11 |
|
3.多渠道解决办学经费缺口
一是筹集社会公益资金。2003年至2011年,学校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12325.16万元,弥补了办学资金的缺口。近3年来社会捐资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承诺捐赠5亿元人民币,2010、2011年两年已累计到位1.2亿元。二是创新办学模式。开展联合办学,引入企业即第三方投资,节约了办学经费,增加了办学收益。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一)专业布局趋于合理,特色初步显现
1.基本形成面向产业的专业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发展对专业结构和人才规格的需求,按照“以应用型文理科和轻型工科为主”的思路,逐步形成与福建省、福州市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教育服务业,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等)和先进制造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化工产业等)相关联的专业体系。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设置学科专业。目前文科、理科、工科类专业的比例为22:9:10。专业建设成果明显,2007年以来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大部分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评审免于实地考查。
2.努力培育特色专业
重点建设和扶持基础条件好、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并能体现办学水平和优势的特色(重点)学科专业(详见表5)。
表5: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一览表
项目 |
数量 |
专业名称 |
国家级特色
专业建设点
|
2 |
服装设计与工程、广告学 |
省级特色
专业建设点
|
5 |
服装设计与工程、广告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音乐学 |
校级特色
专业建设点
|
8 |
广告学、艺术设计、应用化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音乐学 |
3.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努力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推动部分专业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促进专业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行改革试点。现有服装设计与工程等7个“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详见表6)。
表6: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一览表
序号 |
专业名称 |
学科门类 |
1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工学 |
2 |
对外汉语 |
文学 |
3 |
测绘工程 |
工学 |
4 |
广告学 |
文学 |
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6 |
应用化学 |
理学 |
7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运行规范化
1.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间的知识整合与衔接关系,加强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30%,经济、管理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0%,文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0%。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都严格经过社会调研、专家讨论审议、系(院)审定、学校核准等程序。
2.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管理
各专业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各教学单位及时编制配套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大纲等教学文件,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对管理环节和过程进行监管;对教学计划变更做出明确要求,强调教学任务必须按计划严格执行,禁止随意更改、因人设课。把方案的执行情况作为期中教学工作检查和期末教学工作总结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几年努力,现已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变更有申请、过程有控管”。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进课程资源建设
1.推进课程建设
制定了《闽江学院2011-2015年课程建设规划》、《闽江学院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闽江学院本科课程管理暂行办法》、《闽江学院本科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文件。以“优化结构、注重质量、提升层次、突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最基础的中心工作之一。目前各类课程2595门,其中公共基础课55门、公共选修课319门、专业基础课440门、专业课1611门、实践性课程197门。课程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其中,国家级本科精品课程1门,省级本科精品课程17门,校级本科精品课程65门。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的精品课程,按1:1的比例予以经费配套支持。
2.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强调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吸纳和应用最新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将其融入教学内容。近3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7项;教学改革立项209项,其中实践教学改革立项54项。
3.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坚持规范管理。制定了《闽江学院教材建设规划》、《闽江学院教材选用与评价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了教材选用程序,建立了教材评价机制,保证了本科专业所使用教材的“选优率”和“选新率”。2011-2012学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的优质教材使用率为77.56%;近3年出版新教材的使用率为67.31%。
重视教材建设。通过教材立项等形式鼓励、资助教师编写、出版自编教材。近3学年,教师主编的教材(专著)23部,其中省部级规划教材5部,省部级获奖教材1部。“十一五”期间,教师主编教材有5部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2年,1部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推行教学方法多样化,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1.稳步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不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方法,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二是在部分专业开展大学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试点工作,部分课程采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实行专题讲座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四是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式、讨论式学习,通过网络讨论、网上答疑相结合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五是启用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六是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2.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教师上课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从网站上了解该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状况。2011-2012学年开始推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课程工作,网上布置作业模块在所有的应用模块中为使用率、点击率最高的模块,共评选12门优秀网络课程。出台《闽江学院多媒体教室暂行管理制度》等文件,规范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使用。加快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借助网络集控平台,提高多媒体教室管理和维护效率。
3.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全校现有双语教学课程34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制定了《闽江学院本科教育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鼓励中青年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同时对双语教学课程进行严格管理。在引进人才时把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作为重要考察依据之一。
4.不断改进学习评价方法
公共基础课实行统一命题、统一阅卷,推行教考分离。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采取课程论文、开卷考试、专题设计、调研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增强课程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五)重视实践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根据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重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途径、三个层次、四个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核心是以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两个途径是通过实验教学途径和实训、实习途径来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三个层次是通过基础实验、认知、体验实习和专业基本素养学习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综合设计实验、生产实习、模拟训练、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毕业综合训练来提高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四个结合是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个体自主与团队合作相结合。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研究、学会创新。
2.实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实验教学管理不断规范。制定了《闽江学院实验教学规范》等实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内容及教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要求及其所占的比例均做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制定了《闽江学院实验教学质量等级标准》等质量监控文件,开展了实验教学专项检查、实验教学听课评价、实验课程学生评教活动等,不断规范实验教学管理,不断强化质量监控,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是实验教学内容不断优化。组织开展课程实验大纲修订工作,逐步调整和压缩演示性与验证性实验比例,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重。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出版与专业人才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不断充实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严格落实培养方案及实验教学大纲要求,保证各门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验开出率。
三是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和创新性实验训练,强化了实践创新能力,在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成绩居于本省同类院校前列。
表7:近3学年分专业实验开出情况统计表
学 年 |
有实验课程门数 |
独立设课的课程门数 |
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课程门数 |
计划开出实验项目数 |
实际开出实验
项目数
|
实验
开出率
|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
2009-2010 |
252 |
56 |
192 |
2027 |
2025 |
99.90% |
62.34% |
2010-2011 |
289 |
59 |
231 |
2522 |
2509 |
99.48% |
66.38% |
2011-2012 |
331 |
57 |
308 |
2722 |
2722 |
100.00% |
79.38% |
2.实习实训效果进一步增强
一是做好实习基地建设。制定了《闽江学院十二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闽江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与建设,建立了一批能够满足实习实训教学需要、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是规范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制定《闽江学院实习工作管理办法》、《闽江学院课程设计管理规定》和《闽江学院实习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落实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设立实习专项经费,保障实习实训顺利开展。
三是实习实训效果较好。各系(院)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实习实训工作,部分学生实习实训成果得到社会认可,作品设计被企业采纳;有的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得到企业认可,确定了就业意向;有的学生通过实习实训为学科竞赛打下基础,大部分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提高了实践能力。集中实习比例逐年提高,实习效果不断增强。
3.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一是创新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打造品牌项目。在工作中利用三级运作模式、两层管理的社会实践体制,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流程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每年组建20支左右的校级重点团队,组织近万名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各系(院)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积极争取支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按照项目化的运作方式,申请省级、校级、系(院)级项目,通过评估审定予以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定期开展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成果展、评比表彰等活动。
二是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健全能够满足本校学生社会实践需要的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就业创业竞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YBC项目,营造就业创业氛围,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
三是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将社会实践学分纳入其中。按照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教学实践内容。
4.严格把关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质量
一是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对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和指导学生论文(设计)人数比例作了明确规定,论文(设计)指导生师比逐年下降,2012届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平均生师比为6.3:1。同时,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流程进行了规范,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各系(院)均成立了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负责本系(院)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工作。建立了毕业论文(设计)检查制度,开展了论文(设计)选题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对2012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采用CNKI大学生检测系统进行论文(设计)相似度检测,促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和学术风气的端正。建立了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制度。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对毕业论文(设计)整个过程实行质量监控。
二是明确体现综合训练要求,质量稳步提高。制定《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细则》、《闽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等文件。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有75.71%的2012届毕业论文(设计)是通过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来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达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质量不断提高。
五、质量管理
(一)管理队伍结构与素质不断优化
现有教学管理队伍基本稳定,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中心,队伍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管理人员93人,硕士以上学位37人,占39.8%,副高以上职称34人,占36.6%。定期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
(二)管理制度逐步规范
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出台90多份教学管理文件,如《闽江学院教学工作两级管理暂行办法》、《闽江学院培养方案管理暂行办法》、《闽江学院教学检查工作的规定(试行)》等,涵盖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章可循。制定并较好地执行了教学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每学年、每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可行性、可操作性较好,教学管理流程清晰规范,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日趋完善
制定了《闽江学院关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若干意见(试行)》。建立了自我评估制度,通过发挥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常态化监控教学质量。围绕主要教学环节,建立目标、运行、反馈、调控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由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督导室、评建工作办公室、教务处、系(院)、教研室等部门共同重视、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由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和标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系统、教学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调控系统等四大部分构成的自我控制的回路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及标准系统由人才培养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各类教学评价指标、教学基本文件和制度等组成。
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系统由保障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等组成。
教学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主要负责收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判断后向有关方面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教学 质量监控运行系统中实施的各项监控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校长信箱、教务处信息反馈信箱、各种座谈会和调研等。信息反馈一方面把宏观信息准确、全面、及时传送给监控调控系统,为其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把微观信息和经验交流信息直接反馈到各相关部门,使其能够及时调整改进。
教学质量监控调控系统实行学校、系(院)两级管理。校教学调控指挥系统由校领导、校教学评估专家组、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督导室、教务处等人员构成。系(院)调控指挥系统由系(院)领导、系(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等构成。
2.发挥自评自建功能
大力推进自评自建常态化。通过组织开展校、系(院)两级自评、本科专业评估、校内专项评估等工作,促进了本科教学工作内涵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全面的教学信息采集系统、科学的教学评价系统、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执行情况和效果良好。
一是大力推进教学评价规范化。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认真做好专业建设评价、课程建设评价、实验教学工作评价、毕业实习工作评价、系(院)教学工作评价等工作,打造以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评学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评估)系统。加强教学督导工作,严格执行《闽江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教学评价结果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以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是大力推进教学工作检查制度化。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常规性的教学检查制度。学期开学初,重点检查开学准备、教学秩序和上学期考试工作情况及本学期教学文件的落实情况;期中重点检查教师教学进度执行情况,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工作情况,观摩教学、同行听课情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实验课教学工作、实验室条件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情况,各类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期末重点检查期末考试情况。
三是不断推进信息收集、反馈、改进系统建设。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员会议,及时了解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联系与沟通;坚持校教学工作督导室例会制度,及时收集反馈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各类信息,促进工作改进。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跟踪调研工作。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形成了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用人单位需求测量与使用评价报告等,作为修订培养方案、改进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依据。
四是不断推进激励机制建设。通过鼓励申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建设先进奖以及教学管理奖等,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一)落实学风建设举措,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健全组织机构,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学生学风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的校学生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以分管校领导为主任、学生工作处部(处)部(处)长为副主任、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闽江学院关于推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闽江学院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等20多项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学生学风建设深入开展。
2.网上网下结合,实施文明修身工程
制定了《闽江学院关于实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意见》,组织实施环境优化行动、文明养成行动、繁荣文化行动、遵纪守法行动、勤学立身行动、诚信感恩行动、自强励志行动七大行动。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论文征集等活动,倡导学生积极投身“十无”校园创建活动;通过在旗山晨磬论坛开设《陋习曝光台》等专栏,组织学生参与投票选出闽江学院学生“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约6000人次参加,强化了学生的日常文明行为习惯。近3学年来,受到校级表彰的学生人次比例均在22%以上。
3.完善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完善了《闽江学院学生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近3学年校内各类奖学金的获奖面占学生总数的22.7%,发放奖学金达923.42万元。大力开展学生各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2008—2009、2009—2010、2010—2011学年,获得国家奖学金101人,福建省先进集体12个、先进个人63人,福州市先进集体64个、先进个人297人,校级先进班集体244个、先进个人7243人次、奖学金12707人次。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制定了《闽江学院创新奖励学分管理暂行办法》、《闽江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科技活动及教师科研项目。近3学年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奖项441个,其中国家级154个、省级287个;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创新技能竞赛获得奖项367个,其中国家级120个、省级247个;参加文艺、体育竞赛获得奖项104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83个。以校园文化“四季主题”活动为引领,实施校园文化“一系(院)一品”工程,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大学生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设大学生成长成才大讲堂,积极构建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努力提升青年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近3学年来,共举办了校园文化活动500余场,参与学生近60000人次。全校现有学生社团(协会)108个,涵盖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等诸多门类,日益成为青年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施展技术本领的重要阵地。
(三)加强六支队伍建设,构建坚实组织保障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有计划、分阶段地配足、配齐辅导员工作队伍。全校现有专职辅导员总人数111人。其中,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的辅导员人数占总人数的64.0%(其中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中级以上职称比例39.6%。按照“精细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思路,实施了辅导员精细化工作“十个一”工程,构建了“岗前适应培训、日常交流培训、专题提高培训、职业前瞻培训、学生工作研讨”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了辅导员队伍工作水平。3年来,1人获得首届全国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人获省“百佳”优秀辅导员称号,8人次获省级科研立项。此外,大力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导师和班主任、学生干部五支队伍建设,构建了多重保障的学生服务工作体系。
(四)实行分类指导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全方位做好学习指导,调动学习热情
推行大学生导师制,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师与学生座谈会,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探索新生教育课程化。抓好课外辅导答疑,开展专题辅导讲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对班主任的选配、管理、工作职责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出台了《闽江学院学生学业警示制度实施办法》,促进了对学业困难和违纪受处分学生的谈话、转化工作。近3学年,学生总体毕业率在97.4%以上,学士学位授予率在96.7%以上。
2.大力推行“五个五”工作模式,增强心理素质
大力推行“我爱我,五个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一是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级工作网络体系,严格按照生师5000:1的标准,配备了5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等5支队伍的培训工作,现有15名思政工作者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三是落实监控制度、联系制度、会商制度、报告制度和走访制度五项管理制度,重点跟踪“6个重要时段”、关注“11类学生”, 做到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四是为学生提供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邮件咨询、论坛咨询等多样化的咨询服务,开通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切实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多元化需求。近3学年,共接待各类咨询学生2570人次。五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五个一”活动,即一堂心理讲座、一场参观体验、一本教育刊物、一次心理普查和一项主题活动。每年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近3学年,共对16234名学生进行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96场,举办参观体验心理咨询与训练中心活动47场。同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建设,有效促进了广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良好适应。
3.稳步践行“12345”助学模式,培养自强精神
大力构建“奖、贷、助、补、减、借、勤”七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稳步践行“12345”助学模式:主抓一项工程——“百千万”助学工程;依托两个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开展有关工作,拓宽三条渠道——物质扶贫、勤工扶智和心理扶志,保证四方来源——政府、学校、社会、学生,加强五种结合——常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谈话与调查相结合、他助与自助相结合、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近3年,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有619人,申请缓交学费金额达249.7万元;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3442人,贷款金额1237.8万元;获得学校“奖、助、补”的学生18861人次,发放金额3385.15万元;向1525名学生发放校内无息借款180万元;安排了400多个校内勤工助学固定岗位,参加9047人次,发放薪资133.48万元。搭建“13579有勤”系列勤工实践平台,举办校园兼职招聘会、跳蚤市场,推出校园“有勤乐淘网”、“有勤格子铺”、“有勤服务站”等活动,宣传和推广“有勤”文化。《让学生在“有勤”文化中成长》荣获2010年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勤工之歌——《有勤岁月》荣获2012年福建省首届“励志校园,感动海西”优秀原创作品奖。
4.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按国家规定配备学生就业工作队伍。从事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师达58人,其中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2人,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56人。出版了2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实施“双证书”制度,近3年来有2963名学生通过各类职业技能专业训练和考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积极开展一系列职业能力提升活动。
5.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及时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和指导服务。每年都邀请各界知名人士,就毕业生就业有关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结合实际情况及学生需求,开设就业指导讲座近百场次。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创业文化节等活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和培训。设立了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闽江学院工作站,提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等一系列创业服务。2012年,学校设立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创业与创新基金。
6.落实毕业生跟踪调查,关注校友动态
通过发放反馈问卷、电话回访、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地区分布和发展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从2011年起,还联合第三方独立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开展毕业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调查,完成《闽江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及《闽江学院用人单位需求测量与使用评价报告》,为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七、教学质量
(一)发挥思政育人作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
1.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实施思政理论课程新方案,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工作。成立了独立隶属于学校的思政教研部,4门思政课程入选校级重点课程,开展了思政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二是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优良学风,促进全面发展”为载体,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学生干部“六个一”培养工程。实行了学生党员和干部联系寝室制度,推进思政教育“进公寓”工作。三是深入开展思想状况调查及理论研究工作。开展学生思政工作案例和学生思政工作课题立项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主动占领思政教育阵地。通过学校网站、《闽江学院报》、 旗山晨磬论坛等媒体,打造正面舆论宣传阵地。五是不断拓展党团先进性教育。学校是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唯一的高校党员发展工作联系点,形成了“党建带团建”、“育优”助“推优”的工作体系,基本实现了“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
2.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深入开展诚信感恩教育。每年4月开展“诚信感恩”教育月活动,通过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开办征信知识讲座等,倡导学生做“有志气、有诚信、有责任感”的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内助学借款还款率达100%。二是积极投身志愿公益活动。开展了主题为“争做志愿者、创造新生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近3学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青年志愿者参与了上海世博会等十多项各类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荣获第五届全国特奥会优秀组织奖等荣誉。广泛开展大学生西部计划等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全校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达50000多人次。校内红十字会开展了爱心救助、贫困帮扶等志愿奉献活动。三是充分发挥道德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个人或群体,如“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福建省大学生捐献眼角膜第一人——吴立斌同学,被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的“90后五室友背起同学上课”的爱心小团队——冉保中同学寝室等。
(二)夯实基本理论基础,增强学生专业能力
1.提升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水平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不断夯实学生基本理论基础并贯彻到培养方案的制定之中。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方面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基础课程教学建设,优化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的学习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依托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改善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教育教学环境,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增强师生交流互动,使课程建设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和应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是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根据本科实践教学要求,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修订工作,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督导与评价,开展实验教学专项检查等举措,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技能竞赛活动,积极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科技学术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了一批包括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内的实践教学场所,开放的实验室和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潜能。
2.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能力
坚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激励学生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机制。制定了《闽江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闽江学院创新奖励学分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设立学生专项科研基金和各类科技创新奖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目前,随着各项创新教育活动的逐步展开,各类学科竞赛已初具规模,且多项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类学科竞赛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列。近3学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117人获得国家级奖励,232人获得省级奖励;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5人,全省一等奖18人,全省二等奖45人;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3人、全国二等奖6人,全省一等奖27人,全省二等奖27人,全省三等奖30人;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获得40项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30项立项。
(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1.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近3学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率分别为98.37%、95.20%、93.45%。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年举办校运动会,包括田径、武术,游泳、健美操、啦啦操、跳绳、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2009年参加亚运会啦啦队全国选拔赛厦门大学赛区(海选赛)获得第3名并获最佳表演奖、城市选拔赛第2名、全国选拔赛第3名;2010年参加福建省高校定向越野锦标赛获得第6名;2010-2011学年参加福建省第14届大学生运动会,取得7金9银13铜,总锦标第八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2.注重提高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近3学年,开设了《音乐视听面对面》、《钢琴音乐鉴赏》等10多门校级选修课程,对全校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引领和带动作用。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校园十佳歌手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平台,邀请中央交响乐团、福建省歌舞剧院等演出团体送高雅艺术进校园。参加教育部“祖国万岁”歌咏活动,获“高校优秀组织奖”。根据旅游系吴立斌同学事迹创作的校园剧《青春起跑线》在校内外巡演喜获成功,推动了专业艺术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双赢,社会反响强烈。
(四)师生综合评价良好,提升学校美誉度
1.师生评价较好
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师生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学校每年召开教师代表大会,听取教师对学校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设立校长信箱、意见箱等等方式听取教师的意见,学校各职能部门及时解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2.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
学校历年生源质优量足,投档线高且均在第一轮投档完成录取,新生报到率在97%以上。2012年本科一批投档线位列全省第三名(仅次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文史类、理工类投档线分别比全省本科一批控制线高出20分、31分,文史类、理工类最高分分别比全省本一批控制线高出51分、105分。
国家、省、市以及港台地区各大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成果予以关注和报道。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及其家长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高。根据用人单位接收函对毕业生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而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设施、师资数量与结构、教学内容与手段、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大都表示满意。根据2012年麦可思公司进行的用人单位需求测量与使用评价调查显示:聘用过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87%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应届毕业生满意,62%以上用人单位认为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高于外校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水平,用人单位聘用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应届毕业生最主要的理由是“专业对口”和“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根据2011年麦可思公司针对1514名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数据,201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1%。
(五)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1.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2009至2011年,全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25%、89.90%、88.18%,年度就业率分别为96.23%、95.82% 、96.48%。其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42%、88.79%、94.76%,年度就业率分别为95.86%、95.29%、97.61%。2012年,全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5.74%,其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5.93%。
2.就业质量较好
学校把就业质量作为衡量评估就业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根据麦克思公司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数据显示:一是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总体看,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为95.7%。二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好。从收入来看,毕业一年后的实际月收入人均2813元。三是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及单位符合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标。从就业城市类型来看,毕业生就业城市类型主要是地级城市(占77%),其次是副省级城市(占19%)。从就业城市去向来看,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城市是福州市(占41.0%)。四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基本能力总体满足度来看,毕业生的总体能力满足度是85%。
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高校,由于主客观原因,我们在改革、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亟待我们深刻反思并切实整改。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方面
(一)存在问题
学校虽然明确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战略,但是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还存在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是建设多科性应用型本科大学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是文、理科专业比例相当的多科性院校,尽管一直积极努力调整改造学科专业,但是与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见长的工科类院校相比,其实现向应用型转变更为艰难。二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装备等诸多方面。三是学校在引导教师、干部准确理解和把握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科学内涵上做得还不够。个别干部、教师缺乏在这些方面的理性思考与自觉探索,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执行、推进还不够平衡。
(三)对策与措施
1.进一步加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增强办学治校能力。深入研究、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规律,把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不断提高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配齐配强系(院)领导班子,特别要加强教学一线的干部队伍建设。把贯彻落实办学定位、组织实施发展规划、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作为考核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最重要依据。进一步促进管理干部树立服务教学的意识,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确保管理工作围绕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教学。营造“敢为、能为、有为”的工作氛围,把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和责任心强、懂教学、会管理的人才充实到教学管理岗位上来。三是切实提高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鼓励管理干部学习进修、提升学历,举办处级、科级干部以及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等,切实提高学习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按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办事的意识,更好地为学校科学决策服务。健全管理干部公开竞聘、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制度。
2.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继续组织好全校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教职员工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新部署,全面、深入地理解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理念。设立发展规划机构,加强“院校研究”,准确分析学校在国内、省内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承担探索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规律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3.切实抓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
按照“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全力推进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校园建设规划的落实,努力探索多科性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之路。做好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确保各项年度任务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通过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师生员工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规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和研究,促进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落实和深化,提升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建设水平。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一)存在问题
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二是在涉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上的改革,向深层次推进有一定难度,如产学研合作教育等。
(二)原因分析
一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些领域、环节中存在不足。表现为:个别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未能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不强,尚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一些专业只能采取分散实习,制约了实习指导工作的开展;部分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起步不久,成效还未全面显现。虽然,学校已与相关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校地合作在部分学科专业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不同学科专业中开展得还不平衡,合作教育渠道有待于拓宽,合作教育的层次有待于提高,合作教育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一方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企业并从产业(行业)获取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力还不够强,对地方和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还不够大;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政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对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投入。
(三)对策与措施
1.进一步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提高认识,全员牢固树立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共识。通过思考、研讨、探索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落实到具体培养方案制定的实际工作中。二是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各专业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认真规划与之相配套的知识结构、能力训练和专业素养,形成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培养方案执行的监控。三是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鼓励教师自觉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优化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更加合理配置课时,使培养方案更加契合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推出更多可供检验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教学改革新成果。
2.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层次问题的改革
不断深化“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平台、四种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积极发动一线教师立足教学过程中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等现实而又关键的问题,选择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开展研究,鼓励优秀的教改成果进入培养方案。支持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开展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金融与会计试点班”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创业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基础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等。完善学分制,大力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出台鼓励认证教育的有效措施,提高在校生参加各种职业认证考试的通过率。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鼓励在校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和学科专业竞赛,加强创业教育。
3.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
吸引董事会及社会资源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争取政府、企业及有关方面的支持,特别是依托校董事会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办学,发挥海西省会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建立共同参与机制,形成共同促进合力;积极争取董事会为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牵线搭桥,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目标,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积极探索符合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路径,通过开展合作办学,创新合作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优质教育资源。
三、教师队伍方面
(一)存在问题
一是师资结构性矛盾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二是有影响力的学科专业领军人才不足,方向明确、梯队合理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团队偏少。三是少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境界还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原因分析
一是由于教师引进速度与学生扩招速度未能同比例增长。虽然,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规划,以规划引领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优质师资,使全校生师比达标,确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同时兼顾年龄、职称、经历等结构的协调,并为今后的师资队伍优化预留发展空间,因此,仍要协调好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扩招速度的同步发展问题;部分专业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数量仍显不足,实行新体制办学的二级学院师资规模和结构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二是由于原有学科专业基础薄弱,学科平台层次不够高,整体实力不够强以及制度、待遇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学校对于各类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尤其是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领军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容易引进到岗的多是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据统计,全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50%以上,师资中高学历人才多集中在讲师层次,少数专业的高级职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紧缺。
三是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以及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需要一定周期。部分专业新建不久,人才积聚的时间较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缺乏。省级教学团队偏少,国家级教学团队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某些学科专业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带头人,还缺乏国内一流的学术大师,领军式的学科带头人偏少,制约了学科专业建设、发展。
四是由于少数教师的观念和能力还未能符合应用型本科教学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周期,部分青年教师或来自企业的教师一进校就承担课程,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不足,未能科学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专任教师从事实践和训练的机会偏少,具有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不足,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与措施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把人才引进工作重点放在急需的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以及学术骨干的引进上,特别是具有较强的拓展学科发展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科研管理经验,并能组织带领教学科研团队协同攻关的领军人才。避免专业间人才相对过剩或不足,优先解决薄弱专业师资不足问题。
2.加大内部培养力度
继续实施闽江学院“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支持计划”和“闽都学者”计划等项目,设立“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加大学科专业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和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针对个人不同特点,制定包括教学工作、学科定位、科研方向、业务提高、在职进修等方面内容的支持计划。
3.推进以功能导引的“学科带头人+团队”的师资配置方式
打破系(院)间的人才壁垒,集中建设两支高水平团队:一支是学科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创新团队”,承接国家和省内重大项目,适应多学科协作、跨学科研究的攻关;另一支是面向重点课程的“优秀教学团队”,保障主要课程教学质量,其中的骨干教师按照学科领域而不是单纯是行政隶属关系进行配置,使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扩大课程教学覆盖面,尽可能使更多学生受益。
4.以国际和闽台合作办学为契机,促进国际和两岸师资合作交流
规范新体制办学的二级学院的师资管理工作,制订《闽江学院关于合作学院教师聘用和管理的指导意见》,通过互派师资、教学和科研合作模式,推进师资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同时,学习国际上和台湾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地改造和提升师资队伍。
5.启动“教师海外进修计划”
设立教师出国研修培养基金,实施“教师海外进修计划”,从2013年开始,用10年左右时间,逐年逐批选派教师到海外高校研修深造,以听课或参与科研方式学习海外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先进教学科研理念,吸收国际型人才培养先进经验。
6.加强产学合作,推进专兼结合的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与政府和企业达成的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合作办学与申请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等路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实践锻炼,而且与实习实践基地单位深度合作。根据“不求所有,为我所用”原则,聘用合作方实践指导教师为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实践型教师,并按照《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规范聘用管理,签订聘用协议,发放聘书,明确责权利,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锻造数量适当、管用的实践型师资队伍。
7.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实施以岗位聘用为主导的人事制度,强化激励竞争的选人用人制度和以体现岗位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形成“以绩效为本”考核评价体系和竞争激励机制,强化岗位管理,按岗聘任,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科学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按照“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岗位津贴制度设计,加强能力导向、业绩导向,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面向优秀人才和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
8.建立师资队伍建设责任共同体
校、系(院)两级有效统筹各方面力量,同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定期检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列入责任部门主要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和干部任用重要依据,与其奖惩和提拔使用相挂钩。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例会制度,校人事处和系(院)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集中研究解决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方面
(一)存在问题
一是专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二是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优化。三是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尚显不足。四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实习实训的效果不够理想。
(二)原因分析
一是作为“专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由单纯文理科专业结构向多科性应用型专业结构转变,其专业调整、融合、提升需要较长的时间。原有的专业基础不平衡,导致了专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一些专业还存在学科专业重点不够突出,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专业间关联性不够强等问题。个别系(院)专业办学跨度大。尝试将部份优势专业,如金融学、广告学等专业设置在不同办学模式下,探索开放多元办学模式下的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内涵建设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落实到各个专业上做得还不够,对实践教学力量投入不够,新办专业的办学条件与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与实践,学校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多的共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一些系(院)在办学实践中,对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理解有待继续深入,体现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亟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部分专业,特别是部分基础性专业还存在着偏向学科导向的专业建设思维,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理解不够清晰。
三是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和课程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课程资源总量有待提高,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偏少,且现有精品课程还未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网络教学资源不足,教改立项层次偏低,项目数量相对较少,获得的教学成果奖也相应偏少。有些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知识的量化和信息化,在方法和手段上片面追求技术化和形式化,导致淡化了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作用,走向了知识型教育加技术型教育的误区,从而很难保证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有些教师只是满足于维持日常课堂教学,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撰写学术论文和科研立项上,在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所投入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学改革研究不够深入;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参与教学改革意识不够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不够。
四是部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和社会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个别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专业方向结合不够密切,个别工科专业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比例偏少,个别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不够规范。
五是实习实训对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实习时间偏短,集中实习岗位缺乏,毕业生分散实习的比例偏高,实习基地利用率偏低,学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适用多专业学生实习的综合实习基地偏少。
(三)对策与措施
1.整合资源力量,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根据国家、省、市“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为引领,改造基础学科专业、发展应用学科专业、扶植新兴学科专业。进一步明确各学科专业的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坚持分类指导、“长”“短”结合、错位竞争的方针,加强对全国同类学科专业和相关产业的分析比较,有针对性地出台支持各层次、各类型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层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行业、职业、岗位对接上下功夫,加大与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石化与轻工食品、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与生物、生态环保、城乡建设、纺织服装、经济管理、旅游、文化艺术与创意、对外汉语、法律、社会服务、教育产业或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的开设和建设力度。重视师范专业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使校内不同办学模式的同类学科专业间做到既各有侧重又互补共赢,努力做到一体建设、有分有合、各具特色、共享共荣。
2.根据办学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理论应用能力。根据“符合学校的定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系(院)整合力度;加强专业相关主干学科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支撑能力,凝炼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同类专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分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要求配备和优化教师队伍;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着力做到培养方案的三个结合,即人才培养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相结合、统一要求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3.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改革
搭建基本课程平台,开发适应社会不同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教学模块和实践课程组群。加强基础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改革。鼓励开设反映学科前沿性成果的新课程,提高全校公共选修课程质量与数量;注重文理渗透,并逐步形成文化素质建设系列课程;积极开发和建设一批受益面广、影响大和效益高的网络课程。重点建设60门左右学生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促进传统基础学科专业课程的“嫁接”改造,使新兴、应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亮点。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和带头示范作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加大力度,增加教改立项和经费支持,着重提高立项层次,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获取更多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支持、鼓励教师出版实用性和应用型强的自编教材,争取自编教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提高;加强软件建设,推广网络化管理,更科学地做好学校的教材建设及教材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
4.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强化过程管理
进一步加大日常实践训练力度,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能力。进一步规范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认定工作,不断提高在上述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比例。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质量监控,努力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5、加强实习管理工作,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完善实习管理工作,加大实习工作检查力度,加大集中实习比例,提高实训实习基地使用率,加强与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聘请经验丰富、熟悉实习内容和要求的企业骨干担任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合理地设置初期、中期集中实习环节,多渠道开发各类专业对口的教学实习岗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完成实习环节任务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将实习与就业适度结合,确保实习效果。
五、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方面
(一)存在问题
一是各系(院)教学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二是教学督导力量还不够强大。三是一些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还不完善,执行还不够到位。四是对教与学的评价体系还有不够科学的地方。五是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运行管理的需要。
(二)原因分析
一是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结构、素质还不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虽然学校已采取措施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但是仍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个别系(院)教学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还不够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不够深入,队伍不够稳定,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同时,由于学校管理人员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待遇没有完全跟上,且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基层一线的教学管理工作,队伍建设进程和实际效果不平衡;教学管理人员的经验积累、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管理效能、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还需要一定时间。
二是由于学校升本前规模小,离退休老教师人数少,督导室成员遴选面窄;尽管近年来已经扩大了督导室队伍,但是由于新校区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不易聘请到教学经验丰富、师德威望和督导水平高的退休老教师;校、系(院)两级督导组织的指导能力、责任意识、整体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时间;一些系(院)的二级督导机构建设不是很健全,个别学科的督导力量不是很足。
三是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虽已基本齐全,但是部分专业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了分散实习的办法,过程监控和质量保障难度大,质量标准执行不够严格。部分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教学管理规范性和质量标准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尤其对更高要求的专业认证及评估的认识不足,对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调查重视不够,工作改进不够到位。
四是目前学生评教主要采用的是期末终结性评价,评教模式单一。学生对评教的价值感受不深,认识不足。评教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评教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针对教师教学态度、能力、效果的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建立。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开展的学生评教工作,有时候不能完全客观反映某些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还不能完全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依据。
五是近几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教学改革力度较大,通过政府采购的商业化教学管理系统不能完全适应学校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软件的固定管理流程与学校教学管理流程不匹配的现象。同时,供应商面向客户较多,出现技术支持力度较弱和响应速度慢的问题,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改革进程。
(三)对策与措施
1.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将德才兼备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教学管理岗位,建立稳定、精干、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待遇落实、发展机遇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的制度、机制建设,为教学管理人员经常性、发展性的培训和交流创造机会。鼓励支持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正常的职称晋升和各类进修,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管理思想,促进其朝着教学管理专业化方向发展。
2.充实配强校、系(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
加大全职柔性聘用国内重点高校高水平退休教授的力度。把握“督”和“导”的辨证关系,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用“导”来帮扶其成长。加强系(院)二级督导组的建设,落实好新教师助教制、青年教师导师制。
3.进一步抓好质量标准的完善与执行
抓紧完善、细化有关专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校、系(院)两级教学质量绩效考评,确保质量监控执行到位。
4.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探索建立动静结合的学生评教机制和科学完善的教师教学质量绩效评价体系。成立专门的课题小组,研究开发适合于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量表,逐步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形成性评价。加强对系(院)教学管理的评估,促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学生评教,注重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强化教学督导;调动系(院)教学管理与改革的积极性,实现科学的教学管理。
5.加强教学管理与服务的改革
积极与供应商沟通联系,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加强质量监控和学分制改革,切实落实“以生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方面
(一)存在问题
一是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促进学风转变的机制仍需继续完善。二是班主任、导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导师与辅导员分工协作的育人功能须进一步发挥。三是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还需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五是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仍不够完善。六是学习氛围还不够浓厚。
(二)原因分析
一是虽然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成立了学生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但是由于学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全校各单位、各系(院),因此容易造成职责不明,导致开展的一些学风建设活动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部分专业教师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与辅导员日常的工作交流偏少,除上课外较少与学生有深入接触,未能很好地履行导师或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三是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还处于沉淀和积累过程中,形成良好学风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尚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培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校园文化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四是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心理咨询与训练中心成立于2009年,时间不长。尽管在专职人员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配备、教育辅导活动开展等方面都较以往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学相关专业,中心缺乏有力的学科支撑,在心理学师资方面与老本科大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导致课程建设出现“短板”。
五是对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的社会调查还不够重视,因此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做得还不够深入。
六是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足,导致了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效果不佳。
(三)对策与措施
1.继续开展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
加强对新形势下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学生特点和学风建设规律、问题的调查研究,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学风建设的职责,把握优良学风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风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落实学风建设“九个一”措施。各系(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开展富有特色的学风建设活动,同时依托学生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加强学风建设。加强考风考纪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计算机水平、普通话水平等考试,以及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和课外文化体育竞赛等,浓厚学习氛围,提高综合素养。
2.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分类指导
进一步明确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并切实落实导师制及班主任的聘任、考核和奖惩制度,加强分工协作。辅导员通过积极深入学生课堂和宿舍,及时了解学生基本特点和思想学习动态。导师或班主任要对学生专业学习、课外科技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进行指导,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工作氛围。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继续以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活跃第二课堂,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办好“闽江论坛”、“新华都论坛”、“五缘文化大讲坛”等学术活动。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强对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建设与指导。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和高品位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办好创业大赛等品牌赛事,力争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取得较大突破。继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4.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由原来的全校性选修课转为全校性必修课,同时持续开展“温情之旅”心理中心参观体验活动,增强每位大学生的心理认同。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工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5.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持续跟踪调查研究
继续开展毕业生发展情况跟踪调查。从学生自我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评价等多角度研究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就业及后续发展等情况。加强校友会建设,建立健全与校友加强联络的长效机制。
七、教学条件与利用方面
(一)存在问题
一是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年生均财政拨款对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规定的1.2万元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条件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提高等也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二是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办学资源的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相对滞后,校内资源与信息共享程度不够高,还无法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老校区设施陈旧,亟待改造。
三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图书馆规模偏小,条件设施还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文献信息资源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原因分析
一是福州市财力相对紧张。虽然福州市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但是受到市级财政财力有限的影响,生均拨款仍未完全达到财政部、教育部和省政府规定的标准。目前,校园建设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给学校带来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
二是校园建设尚未全面完成。尽管已进行了校园第一期至第五期建设,但新校区建设尚未全部完成。此前,由于受到福州市基建招投标程序调整的影响,校园第六期工程(2010年启动)的施工进度有所延缓。第七期工程目前也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
三是受管理水平、经费、指导教师、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制约,实验室、公共服务资源等开放利用程度还不够高。
四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师生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手段、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图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部分图书购置经费用于采购电子资源,以满足师生读者的实际需求。
(三)对策与措施
1.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组建以来,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的建设和发展。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亲自出任闽江学院董事会董事长、执行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等职务,为学校发展提供指导,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学校发展的政策措施。下一阶段要积极推动省、市政府合作共建闽江学院协议书的签署,确保生均财政拨款达到财政部、教育部和省政府规定的标准。争取市政府化债资金。用好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的各项捐赠款。
2.大力改善办学基础设施
学校正在逐年加大投入,“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改善办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设施功能,努力做到既确保达到评估标准,又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当前,要加速完成总投资额5.26亿元、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的校园六期工程。校园六期工程主要项目有工科大楼(已投入使用)、风雨操场(已投入使用)、图书馆二期、商学院大楼、爱恩学院二期教学楼以及第四食堂、学生公寓等后勤配套设施等。适时启动校园第七期工程的建设,包括新华都商学院会议中心、第二行政中心(融合后勤服务、安保、学生活动等多种功能),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基本完成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2015年,学校总建筑面积预计将达56.2万平方米,力争建成一个布局区划更加科学,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的校园,较好满足教学科研及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3.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
落实与中国移动福建公司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和福建移动的技术优势,建设基础完善、网络畅通、资源丰富、应用高效、管理科学的“数字化校园”。建成一批校园“物联网”,创建一个有特色的信息化校园环境,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基础保障。
4.加强管理,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
内部资源建设在确保达到评估标准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内涵水平、优化管理人员结构素质、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努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探索实验室开放利用对策。通过组织师生科研创新活动、开放实验项目立项、各类竞赛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课内实验能力训练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实验室建设努力做到既满足需要,又不重复建设;既要以校内资源为基础,又善于利用福州大学城各高校的教学资源,特别是高水平的实验室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互补共赢。
5.加强图书馆建设
加快图书馆二期建设,增加馆舍面积,把图书馆建设成为集现代服务、现代管理、现代技术于一体的高水平的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和信息化重要基地。围绕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优化馆藏结构,突出馆藏特色,实现资源共享,使读者充分、高效地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添置纸质图书,推广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等服务,多渠道解决纸质图书缺口。提升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逐步加大电子资源建设,跟上云计算时代步伐。主动参与并积极推进福州大学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八、体制机制方面
(一)存在问题
实行新体制办学的二级学院,个别办学指标和办学内涵还不能完全达到合格评估要求。
(二)原因分析
按照福建省有关政策,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在传统办学模式之外,还探索闽台合作(如海峡学院、交通学院)、国际合作(如爱恩国际学院等)、公办民助(如新华都商学院、软件学院)等多种新体制办学模式,致力于先行先试,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这些二级学院创立时间不长,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且都承担着1—2项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在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条件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在省内乃至国内尚属首创。这些二级学院虽然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诸多方面已经充分意识并实行资源共享,但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有别于传统,其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
(三)对策与措施
1.加强采用新体制办学的二级学院的内涵建设
加大学科专业和师资整合力度,开展不同类型办学模式的资源优化型学科专业建设,统合所有专业师资队伍及实验室资源,共享闽台及国际、校企优质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找准主攻方向,建设长期稳定的自有学科专业,提高学科专业水平。处理好与其他系(院)同类学科专业的关系。
2.加强对采用新体制办学的二级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
建设好这些二级学院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将其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统筹考虑。以内部培养为主,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建立稳定的自有教师队伍。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从校本部的事业单位编制中划拨部分编制用于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引进标准不得低于校本部的进人标准。要按照“标准统一、互补共享、机制灵活”的要求,参照国际惯例实行规范的全时聘任制,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包括台湾地区的优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等平台共享双师型人才。
3.加大对采用新体制办学的二级学院的管理和监控
充分发挥其理事会、董事会的作用,规范办学行为,明确各合作方的责权利关系。分别建立学校闽台、国际、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合作办学的重大问题。加强对这些二级学院的事业发展规划工作的指导,帮助其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投资方高层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监督其按照协议规定和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教学的投入,积极寻找办学规模与办学投入的平衡点。进一步规范这些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我们将以此次评估为契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继续坚持“一手抓质量与规范、一手抓改革与创新”,深入推进“按发展需要培养人”战略,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闽江学院的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