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7年的处州师范学堂,后几易其名,由浙江省处州师范学校到丽水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浙江师范学院丽水分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丽水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至2003年,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与温州师范学院联办了10个本科专业。2003年4月筹建丽水学院,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
学校现设人文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机械电子与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体育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设置26个本科专业和29个专科专业,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迄今已培养本科生3 198人。
学校升本以来,立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际,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努力提升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突出地方性,发展应用性,着力实践性,强化专业性,注重服务性,培育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方案》,我们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主要成效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
● 学校的基本定位是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社会需求与学校实际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围绕地方性、师范性、民族性培育办学特色,初见成效。
1.1.1学校定位与规划
(1)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是:立足当地,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把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办成一所以文理为基础,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融地方性、师范性、民族性为一体,专业结构比较合理,有一定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有较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切实抓好规划落实。2005年下半年制订了《丽水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建设等子规划。2008年初,对“十一五”规划及其子规划进行了认真的修订。
学校高度重视各规划的组织实施,制定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组织和制度保障。学校在学年工作要点中,在每次教代会上,都突出规划的落实实施与总结部署,还召开多次专题会、研讨会,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由于规划科学合理,实施措施有力,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主要建设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围绕地方性、师范性、民族性,努力培育办学特色。在地方性特色培育方面,根据地方需要,积极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与社会服务。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重点地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深入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了对机电、化工、生物科学、区域文化、旅游管理、工艺美术等地方特色的培育,区域服务功能突出的区域经济学、生态学等3个学科成为省重点学科,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地方文化研究与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成为丽水市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学校重点培育的“中小化工企业‘订单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入选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多个县(区、市)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取得较好成效。学校先后与一批企业签订了长期科技合作协议,为地方服务项目达60多项。派出科技特派员、技术顾问深入乡镇和企业,开展无偿技术指导。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地方文化艺术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青瓷研究院发挥人才优势,开展产品研发,创新性作品获国家级、省级金奖多项,对推动青瓷企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师范性特色培育方面,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改革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和教育实习模式,制订并实施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加强教师技能培养。2004年以来,主持了10项以师范性特色培育为研究内容的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实施了中国陶研会福特基金《农村“教学做合一”教育试验创建与推广》项目,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建立教师教育研究基地。2008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2009年,学校成为省级教师教育建设基地。
在民族性特色培育方面,充分发挥全省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教育与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推广工作。目前有来自13个省(自治区)、30个少数民族的在校生640多人,设有少数民族预科班。开设了民族政策与理论、民族传统体育、畲族语言等课程,《民族体育教学与训练》被列为省重点建设教材,《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荣膺省级教学团队。挖掘整理10余项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并进行改进创新,5个项目获国家专利。多次以主力阵容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称号。“抢救畲族文化之精,光扬传统体育之魂”获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畲族舞蹈“祈福”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主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浙江片的编纂工作,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浙江民族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等3项省级少数民族研究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1.2领导作用
● 学校领导班子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和谋划发展能力。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增强了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的意识,基本树立了“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显示了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舆论宣传教学,各职能部门主动服务教学,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师生满意度较高。
1.2.1领导能力
(1)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班子能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探索学校的发展,立足长远,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制定规划、政策,增强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通过持续深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办学理念,增强谋划发展能力。2004学年,围绕“把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办成什么样的本科院校、怎样办好这样的本科院校”开展大讨论;2006学年,开展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通过这两次大讨论,逐步形成了四个意识:本科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特色意识,较好地解决了四个问题: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关系;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观;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在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紧密联系学校、二级学院、部门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调研,提出切实有力的整改措施。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形成的共识为基础,2007学年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工作,组织开展调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2008年编制、修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各级领导班子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不断加强。认真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用事业发展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取信于广大教职工。践行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认真实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发挥教职工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基本理顺了二级管理体制,稳步推行目标管理与业绩考核,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理顺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理清了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职责。二级学院和各部门目标管理取得初步成效,各部门强化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教师业绩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制订实施了《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同时把教师的业绩考核结果同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紧密挂钩,发挥业绩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通过实行目标管理与业绩考核,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增强了民主管理、高效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积极转变职能,努力做好服务。
1.2.2教学中心地位
(1)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保障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与强化。
领导重视教学。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经常研究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在教代会、教学工作会议及每学期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上,都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措施。先后开展了“规范化建设年”、“教风学风建设年”和“教学质量年”活动,集中组织了以“增强本科意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校级领导经常到教学工作第一线调研,到课堂听课,了解教学基本状态,听取师生的意见和要求,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了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对教学工作给予有力的指导、帮助和协调。
政策倾斜教学。学校在人事调配与员工培养培训方面,向教学一线岗位倾斜。在人事分配与奖励政策上,坚持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的原则,实施了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经费保障教学。2007年至2009年,四项经费支出分别占当年学费收入的23.54%、26.07%、27.4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2004年升本时的3 093万元增加到目前的6 763万元,纸质图书由65万册增加到124.7万册。
科研促进教学。制订科研奖励政策,激励教师把握学术动态和学科前沿,提高学术水平;重视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鼓励教师结合研究课题指导学生科研、社团活动和科技竞赛,吸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研究,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
管理服务教学。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引导、要求管理服务部门和人员主动围绕教学中心,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通过“教风、学风、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增强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把管理服务于教学的理念落到实处。
舆论宣传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学校教学工作,及时报道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相关信息。近3年通过各种媒体报道有关信息300多篇次。
(2)各级管理人员责任明确,职能部门积极服务人才培养,师生基本满意。确定了各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全体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努力为教学工作服务。师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2008学年目标考核中对机关部门服务教学满意度测评,平均满意率为99.32%。
1.3 人才培养模式
● 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效果明显;产学研合作育人有计划有组织,取得了初步成效。
1.3.1人才培养思路
(1)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比较清晰。明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06年首届教学工作会议后,组织各专业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2008年一届三次教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第二届教学工作会议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理清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构建思路,制订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各二级学院本着“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分类培养、注重能力、提高素质”的精神,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完成了2008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修订工作,并于2008学年开始实施。
(2)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得力。一是严格培养计划的执行和调整程序。二是严格规范教学任务下达程序。三是落实教师配备和教材选用等工作。四是加强培养计划的执行监控,使培养计划执行有序、落到实处。
1.3.2产学研合作教育
(1)产学研合作教育有规划,政策有保障。“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强产学研工作,建立校市(县、区)、校企多方位科技与人才长期合作关系10个以上”;专业建设规划提出“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探讨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加强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聘任企业中有学术造诣的、实践能力较强的、视野比较开阔的人才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制订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技术服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开展合作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2)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育人,取得了初步成效。采取“校县合作”、“校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及莲都区、龙泉市、遂昌县、青田县、缙云县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先后与浙江三辰电器有限公司、云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浙江东方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和南京太空高压水射流有限公司签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协作单位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修订、共建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基地、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参与实训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学科竞赛与学术课题研究指导、设立助学基金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则参与合作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包括“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技术攻关等活动。开展订单式培养探索,2008年 “中小化工企业‘订单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入选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扩大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和开放办学的空间。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肯恩大学等7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出国留学英语听说培训班,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开始具体实施。
2.教师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 生师比17.58:1,符合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各专业的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为46.28%,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7.97%;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96.50%,有24.07%的教师具备专业职业资格;教师结构相对合理,发展趋势良好。
2.1.1生师比
(1)全校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现有教师721人(其中专任教师698人,外聘教师47人),折合在校生12 674人,生师比17.58:1,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各专业的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大部分本科专业在教师数量、专业负责人、主干课程教师、主讲教师等方面,基本能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
2.1.2队伍结构
(1)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相对合理。
学历(学位)结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逐年上升, 2009学年专任教师中有博士15人,硕士308人,博士、硕士所占比例为46.28%,学历学位结构相对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职称结构:2009学年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48人,副高职称217人,中级职称345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7.97%。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平均年龄为38.58岁,其中35岁及以下309人,占44.27%。
学缘结构:现有教师中,外校毕业的683人(其中境外毕业4人),占97.85%;最后学历为本校毕业的15人,占2.15%。
(2)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90%以上。实行主讲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制订了《主讲教师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规定本科各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新教师全部参加了岗前业务培训和考核。加强对新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和普通话等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目前本科专业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不含公共体育、大学英语任课教师)为96.50%。
(3)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能力的教师占24%。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与原有教师的知识转型,着力加强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培养。目前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能力的教师有168人,占总数的24.07%。
(4)师资队伍整体发展趋势良好,能基本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学位教师尤其是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增加较快,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24人,攻读硕士学位的有80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逐年提高,大批中级职称教师已具备晋升副高职称的基础与实力。
2.2教育教学水平
● 师德师风建设有成效,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与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2.2.1师德水平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师德水平。建立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三育人”领导小组,制订了《 “三育人”工作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注重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发挥师德典范的引导示范作用。近几年开展了学习方永刚、冯理达等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活动,向本校优秀教师、省高校“育人奖”获得者叶秀球同志学习活动。定期开展“三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和“十佳礼仪教职工”等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制订了《教师教学工作常规》等文件,对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提出了严格、规范的要求,并认真执行。全体教师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关爱学生,言传身教。
(3)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成效显著。广大教师认真践行“明德笃行”的校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近3学年教师获得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奖、省教坛新秀奖、省“三育人”工作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省高校优秀辅导员、丽水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各类省、市级以上荣誉称号(不包括教学科研等单项奖)40余项。
(4)坚持诚信科研,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制订了《学术规范管理办法》,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实施,对教学科研人员在学术活动中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违规处理办法,先后对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3位教师进行了处分和批评教育。
2.2.2教学水平
(1)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制订实施《关于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定》、《关于加强多媒体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制度,开展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质量奖等评选活动以及教学技能竞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教学业绩考核等措施,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近3学年4人在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27人在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11人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43人在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有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3个,其中省级以上课题42个;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论著446篇(部),其中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68篇。实践教学方面,每学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指导,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近3学年学校各级领导、专家督导人员千余人次听取了400多门课程,教师平均得分在80分以上;在2006、2007年省教育厅听取“百堂课”活动中,80~90高分段的课程所占比例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数23和18.2个百分点,其中1门课得分名列本科高校第一。2008年听取“百堂课”活动中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4门课平均82.5分,在全省26所高校中名列第10。近3学年学生评教总平均分分别为93.24、95.66、96.05,满意率较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人数、职称和指导水平基本能够满足需要,近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优良率均达到59%以上。
2.3教师培养培训
● 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有措施,实施效果较好,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职业能力培养等初见成效。
2.3.1教师培养培训
近年来出台了《 “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进修培训的规定》、《关于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的暂行规定》、《人才柔性引进和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内培外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取得初步成效。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每2年选拔一次。近3学年选送30余人次到境外高校或研究机构进修、访学、参加学术交流。对主干专业、重点和特色学科,以及新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给予经费和政策上的扶持。现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名师2人,省教坛新秀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11人,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人员27人;丽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市科技新秀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人;有5位教师被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
(2)丰富提高专业教师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效果良好。制订实施了《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定》,要求45周岁以下的教师在晋升职称前必须有到企业、行业一线挂职锻炼不少于3个月的经历;鼓励教师带队下厂实习、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考取职业资格,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顶岗工作。优先引进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企业生产、研发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承担专业教学任务。
(3)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制订实施了《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博士工程”实施办法》及教师进修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等制度,对新教师实行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不定期举办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外语水平等培训。实施“博士工程”,提高博士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的工作生活待遇,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近3年有14人获得博士学位,还有24人在攻读博士学位。
(4)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了引进博士的力度。积极推进柔性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任职或兼职,从企业、中小学、医院聘请业务骨干来校做兼职教师。现有客座教授30余人,企事业聘请的兼职教师47人。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本设施
● 生均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运动场所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比例、生均图书及年进书量等均基本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有各类实验室21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133个,校园网运行良好,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各类教学基本设施管理规范,利用率较高,能基本满足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3.1.1校舍
(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基本达到国家合格标准。升本以来,校园面积从807亩扩大到913亩,校舍建筑面积从257 007 m2增加到294 342 m2。现教学行政用房161 858 m2,生均13.20 m2。
(2)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率较高。现有普通教室374间,31 650 m2,座位23 400个;多媒体教室91个,座位9 500个;语音教室8个,座位500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81.53个;教室用房总面积67 385 m2。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57 952 m2。学生宿舍104 865 m2,生均8.55 m2。学生食堂面积11 750 m2。
近3学年,普通教室使用率平均为21.88%,多媒体教室使用率平均为64.95%,语音教室使用率平均为68.87%。
3.1.2实验室、实习场所
(1)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的合格标准。近3年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分别为1 246.45万元、705.33万元、786.24万元,所占比例分别为29.98%、13.16%、13.52%。截止2009年底,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 763.01万元,生均5 336元,达到了国家的合格标准。教学用计算机3 121台,每百名学生24.24台。仪器设备完好率约90%。
(2)实验室的配置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现有各类实验(实训)室(中心)21个,校级建制实验室12个,其中重点实验室4个;有10个教学实验室(中心)通过省级合格评估。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需要进行配置,同时注重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近3学年实验课程数共1 091门,实验项目数共4 563个,实验人时数共1 877 807。
(3)校内外实习场所基本稳定,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校内实习实训场所25个,主要分布在理工、管理、艺术等类专业,基本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并鼓励学生在课外学习、科技活动、技能训练中有效利用实习实训场所,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利用率较高。
重视并有效利用社会的办学资源,与校外对口单位或企业共建教学、教育实习基地108个,其中教育实习基地38个,形成了校内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合理分布、基本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群。校外实习按实习计划、实习大纲进行,实习基地利用率较高。
3.1.3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
3.1.3.1图书资料建设
(1)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基本达到国家合格标准。图书馆面积25 654 m2,阅览座位2 397个,每百人拥有阅览座位19个。2009年底馆藏纸质图书124.70万册,生均98.39册;近3学年生均年进书量分别为10.74册、11.94册、11.00册。电子图书128.53万册,生均101.31册;近3学年年新增量分别为1.3万册、16.72万册、37.63万册。年订纸质期刊2 100多种。
(2)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自2001年引入CNKI系列数据库以来,逐步建成了数字资源体系。2007年与丽水市共建了网络图书馆,共享网络资源。2008年参与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使用的数据库为23个。注重特色数据库建设,刘基研究特色数据库书目检索平台已投入使用,畲族研究资料数据库、陶行知研究数据库已开展资源收集和整理工作。
(3)改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使用IILASII2.0图书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为读者提供全天候网络化信息服务,网络节点800个。2006—2008学年投入106万元,添置更新配套网络设备。
(4)强化服务,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一是优化基础服务。图书开架率达到80%以上,周开馆时间达98小时,并实行不间断开放,坚持节假日开放,增加学生读者借阅册数。二是开展个性化服务。开辟“我的图书馆”、“新书通报”,开放现代化咨询服务平台,开设QQ实时咨询、图书馆博客、学习园地等互动栏目。三是提升服务层次。开展定题服务、课题跟踪服务、原文传递、查收查引、用户教育、新生入馆教育、专题培训等。近3学年完成1万多新生的图书馆使用指导,对6 850人次进行了信息资源利用培训。举办“书海飘香”校园文化节、“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近3学年举办各类讲座30余次,参加读者1.18万人次。
近3学年生均借阅量分别为23.66册、31.77册、26.58册;每学年入馆阅览50万人次左右;数字资源点击人次逐年大幅攀升,2008学年点击数超过200万人次。2004年5月图书馆向社会读者开放。
3.1.3.2校园网建设
(1)校园网基础设施完善,运行稳定。校园网网络结构为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的星型以太网,核心和会聚设备均为CISCO(思科)中高端设备。校园网具有6条因特网出口线路,总带宽达2 302M,同时接入中国电信ChinaNet和教科网CERNET。入网计算机总数超过7 000台,最高并发IP数超过5 000个,骨干网络运行稳定。全校所有办公室、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的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等全部接入校园网,WLAN无线网络全校覆盖。师生在校外可通过SSL VPN远程接入服务访问校内资源。网络安全服务及管理机制健全。成立了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制定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网络访问行为。建立完整的防病毒体系,有效保护客户端安全。
(2)网络数字信息资源丰富,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中心和图书馆陆续建成多种网络资源服务,已经具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内容涵盖网络课程、课程辅导资料、课程素材、教师自主录播课件、科普教育、校园原创、应用软件等多媒体资源和数字期刊、电子图书、随书光盘、网上报告厅、素材库等图书馆电子资源,电子资源总容量接近30TB,并提供便捷访问形式。建成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和外语自主学习平台,在BB平台上开设课程143门,建有各级精品课程网站48个,2009年首批立项建设22门网络课程。校园网在网络教学、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3.1.4运动场所及设施
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现有室外运动场地面积77 179 m2,室内体育场馆2 753 m2,生均运动场地6.52 m2。配置了全套田径运动器材、体操、武术、跆拳道等专用设施,以及体能测试、运动生理心理综合实验设施。学校现有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利用率较高,能基本满足体育教学训练的需求。
3.2经费投入
● 近3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达到5 000元以上,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均达到23%以上,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3.2.1生均拨款
丽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克服本市经济欠发达和财政状况较紧张的困难,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学校的经费投入,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从2007年的3 495.17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4 701.28万元。为了弥补经常性教育事业费拨款的不足,丽水市财政每年给予专项补助,近3年共补助3 910万元。近3年生均拨款分别为5 215元、5 017元、5 474元。此外,3年内政府投入基本建设及贷款贴息专项资金14
034万元。
3.2.2教学经费投入
2007—2009年,四项经费支出分别为1 087.73万元、1 164.43万元、1 162.88万元,分别占当年学费收入的23.54%、26.07%、27.42%,生均年四项经费支出分别为847元、942元、987元。各项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所需经费得到基本保证。
4.专业与课程建设
4.1专业
● 专业建设规划比较合理并有效实施,专业设置具备基本条件,专业结构布局能基本反映服务区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得到初步的培育。培养方案基本能反映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得到有效加强。
4.1.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1)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制定并有效实施专业建设规划。制订了“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主动适应浙江省、丽水市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教育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把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依托,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完善师范专业,保持师范专业优势,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扩大开放办学,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凝炼专业优势与特色,培育优势、特色专业,使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学校以发展地方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为重点,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十一五”专业建设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2)兼顾内外因素,严格掌握本科专业设置条件和程序。制订实施了《新专业设置与申报管理办法》,严格规范新专业设置的条件与申报程序。一是坚持发展应用型专业为主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依据,论证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二是根据学科基础、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设置专业。三是所设置的专业拥有配套的师资条件、教学设施及其建设规划、措施。四是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申报备案和审批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申报审批程序。
(3)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紧扣办学定位,明确主干专业,以主干专业为基础,积极拓展专业群,做强优势专业,做大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基本形成了与学校发展目标相符合、结构比较合理、学科支撑良好的专业布局。目前,26个本科专业的分布为:工学类7个,理学类5个,文学类5个,管理学类3个,教育学类3个,法学类1个,经济学类1个,农学类1个;师范类专业12个,非师范类专业14个。
(4)建设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学校出台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加强特色专业的培育。现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思想政治教育等4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5个校重点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旅游管理、美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园林等专业与丽水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已初步形成地方特色。师范类专业的改革探索取得较好的成效,特别是顶岗实习的做法,已被省教育厅推广;2009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师教育基地。
4.1.2新办专业
(1)新办专业基本适应社会需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建设规划指导下,依托已有学科基础和教学条件设置新专业。升本后设置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园林、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艺术设计等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较高的符合度。
(2)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新办专业教学质量有保证。新办专业设置前,重视需求论证和条件建设。一是重视新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通过调研、论证,确保新办专业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二是确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计划。结合调研制订科学可行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并形成教学基本文件,为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基本依据。三是制订相应的师资配置与培养计划。目前,69.23%的本科专业有教授,38.46%本科专业有博士。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教学条件建设机制。对新专业给予政策倾斜,下拨开办经费。在教学设施建设与资源配置中,优先考虑新专业。现有教学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等设施条件基本能满足新专业的教学需要。
新专业设置后,一是认真落实专业培养计划。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探索与新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能基本实现培养目标。二是建立专业评估制度。根据《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在新专业开设后第5个学期,对新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在近3年全省新专业抽查中成绩优良,2006年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9个学校中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六,2007年园林专业为优秀,2008年旅游管理专业为优秀。
4.1.3培养方案
(1)广泛调研论证,明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近3学年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全面的修订,形成了2006版、2008版人才培养计划。《关于制定(修订)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2008年)要求,制订或修订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方案要体现强化基础与拓宽专业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教育、突出特色、整体优化等原则。《关于修订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2008年)则要求,依据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全面落实以综合为基本取向,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培养方案充分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2008版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的关系,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逐步加大选修课比例,扩大专业课程选择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三是强调综合素质培养。文科专业学生必修大学数学,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大学语文;文科专业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理工科专业学生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1门艺术类课程。
(3)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施“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实现模块化。非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等构成,师范专业课程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教师教育平台课程3部分构成。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70%;选修课由专业方向模块、任意选修课及延伸课程构成,占总学分的30%。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设立全校性文化素质选修课程,要求每个本科生修满8学分以上。整合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工程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4)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例。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平均19%,理工农类专业平均25%,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14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证书考试;设立课外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5)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培养计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培养计划的执行程序和调整程序。通过教学进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学期教学小结、学生教学状态信息员反馈等多种形式,及时监控培养计划的执行落实情况。2006—2008学年及2009学年第1学期各专业培养计划变动率分别为1.10%、2.30%、2.60%、3.45%。
4.2课程与教学
● 制订并实施课程建设规划,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建立并执行教材选用、建设、评估制度,多媒体课件符合教学要求,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改进了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4.2.1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1)制订实施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初显成效。制订(修订)了《“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优秀课程建设实施意见》、《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等制度,对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措施等作了具体规定。
构建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网络课程为辅助的课程建设体系,建立了合格—优秀—校级精品—省级精品—国家级精品的分类建设机制。加大对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按比例予以配套资助。近3学年累计投入课程建设经费111.60万元。现建有校级优秀课程50门,校级网络课程22门,校级精品课程47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
(2)教学内容基本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力求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订了《关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和《教学改革整体方案(2006—2010年)》,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稳步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删除陈旧过时和过深过难的内容,吸收前沿科技成果,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合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
(3)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规范完备,在执行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执行情况良好。
(4)科学选用教材,加强教材建设与评估。严格执行《教材管理规定》,优先选用获奖教材、教育部规划或推荐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并注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近3学年优秀教材选用率平均65.87%,主要课程选用近3年出版教材的比例为94.97%。
制订了《2006—2010年教材建设规划》,鼓励、组织教师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和特色教材,积极申报国家规划教材、省重点建设教材和校级特色教材建设项目。有10部获校级特色教材建设立项,6部获省教育厅重点建设教材立项,1部获教育部规划教材立项。制订了《教材评估办法》,分别确定了文字教材、电子教材及课件的评估标准,学校和二级学院定期对符合条件的教材进行评价或评优。
(5)多媒体课件符合教学要求,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制订了《关于加强多媒体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师自制和开发CAI课件112个,合作开发13个,引进121个。经常举办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近3学年共有53件作品获奖。组织多媒体教室操作培训班、现代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近3学年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平均为36.96%,课件设计符合教学要求,学生平均满意率为89.20%。
课程网络资源统一集中管理,由信息技术中心保证课程网络资源的平稳运行,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课程内容更新率、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情况等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依据,并将其作为高一级精品课程申报的依据。从2008学年对精品课程的检查结果看,95%以上的课程网络资源利用和运行情况良好。
4.2.2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出台了《教研活动管理办法》,对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实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将教研活动情况列入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的范围。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2)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意见》,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一是结合课程特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充分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提倡使用讨论法、探究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方法。二是通过教学改革立项,推动教学方法改革。设立教改及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专项基金,给立项改革的课程以经费资助,并以1∶1.2的比例计算教学工作量。近3学年立项各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项目122项。三是通过各种评选与考核,鼓励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年度教学奖评选、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评选、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3)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了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研讨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向探究性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学院金晓峰教授主持的省级新世纪教改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在丽水学院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融民族传统体育于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有25人次在全国民运会获前8名;人文学院方相成副教授根据语文教学技能的层级和序列编制教学专题模块,引领学生针对各模块的特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计算机学院的“WEB程序设计”引入了MCLA(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以案例教学为线索,以项目小组为形式,受到学生欢迎。
(4)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考核方式多样。制订实施了《考试管理办法》、《教考分离实施办法》、《关于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关于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实施办法》等。目前,考试方式方法有:口试、实验实践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撰写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学习笔记、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以及若干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4.3实践教学
● 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基本满足需要,指导规范到位,效果较好。近3学年全校实验开出率均达98%以上;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比和开放性实验室占比均达50%以上。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时间、经费有保证,师范生顶岗实习的经验在全省推广。近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难度、工作量适中,在实践中完成的比例分别为35.96%、50.60%,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专业综合训练的要求。
4.3.1实验教学
(1)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8%以上,50%的实验课程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2006—2008学年和2009学年第1学期全校实验开出率分别达到98.13%、98.33%、99.03%和98.9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数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1.60%、49.60%、59.51%和73.20%。
(2)50%以上的实验室为开放性实验室。制订实施了《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对实验室开放做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并提供专项经费保障。有68个开放实验项目得到资助并实施,64个项目完成结题,其中19个项目被评为校级优秀。12个建制实验室中,有7个面向学生开放,开放比例为58.3%,近3学年开放总时数达12 876学时。
(3)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基本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2009学年全校有实验指导人员86人,其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27.9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52.32%,55岁以下的占94.19%,最后学历非本校毕业的占98.84%。在近3学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评教中,实验教师平均得分均在90分以上,优良率高。实验教学指导人员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近3学年有7项课题获省级实验教学改革立项,13项获校级课题立项。
4.3.2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
(1)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合作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2006学年至2009学年第1学期,本科专业共有1.17万人次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来校任教课程23门次;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为22家合作单位培训技术人员5 924人次。
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教育实习新途径。2008年制订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得到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2008学年本科师范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参与顶岗实习140人次,2009学年第1学期有62名毕业班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2)合理安排实习实训,时间、经费有保证。严格按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安排实习实训,保证实习实训时间。师范类专业形成了见习、研习和实习四年不断线的教育实习模式。非师范专业安排10周综合性实习,并有一定量的课程实习、考察、实训等。学校设立了教育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实习实训等专项经费,并逐年提高经费标准,教育实习经费由2006学年的250元/生,提高到2008学年的400元/生。近3学年,学校实习、实训经费投入分别为85.50万元、110.93万元、293.85万元。
(3)校内外实习指导到位,考核严格,效果较好。指导教师贯彻执行实习计划,做好实习安全和纪律教育,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并及时处理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写好实习报告,负责组织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做好实习工作总结,对实习全过程的指导全面、到位。制订了实习实训管理考核的规章制度,并得到了严格的实施。实习的优秀率稳步上升,2008届、2009届师范生教育实习优秀率分别为31.60%、50.70%,非师范生毕业实习优秀率分别为32.30、38.60%。
4.3.3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1)加强选题管理,难度和工作量适当,充分体现专业综合训练的要求。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办法》,严格执行选题程序,把好选题关。近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联系生产实际、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占32.40%,与教师科研相关的占47.90%;选题难度一般的分别占60.90%、62.70%,工作量适中的分别占81.00%、82.20%,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完成的分别占35.96%、50.60%。
(2)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适当,指导规范。2008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157人,其中135人人均指导学生数不超过8人,占86.00%;2009届指导教师215人,其中203人人均指导学生数不超过8人,占94.40%。指导教师严格按要求指导,过程管理规范。
(3)严格答辩与成绩评定,整体质量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坚持全员答辩验收制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建立了外审制度。2008届、2009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优良率分别为59.50%、59.80%,共评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34篇,4篇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1篇论文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交流。2008年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抽查中,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思想政治专业在7所被查高校中名列第四。
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 现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53人,结构基本合理,队伍基本稳定,整体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实践成果。
5.1.1结构与素质
(1)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了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专职管理人员及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务科科长、教学秘书等人员组成的教学管理队伍,根据《教学两级管理实施办法》,分级承担教学管理工作。
(2)结构较为合理,队伍基本稳定。全校现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53人,其中校级领导及教务处16人,二级学院37人。管理人员的年龄、学位、职称合理,83.02%在46周岁以下,41.51%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教育背景覆盖了8大学科门类。从事教学管理工作6年以上的有18人,占33.96%;3年以上的有27人,占50.94%。
(3)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强,工作成效较高。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教务处管理人员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收集和反馈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主动解决师生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二级学院主动服务教学工作。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教务处连续2个学年被评为优秀部门,近3学年全校评选出优秀教学管理人员38人次。
(4)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实践成果。以教研促管理、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教改。近3年来,全校教学管理人员公开发表论文58篇,主持或参与的研究项目96项,获各类奖项145项。
5.2 质量控制
● 建立健全了教学规章制度,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合理,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实施情况良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
5.2.1管理制度
(1)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制订了2006版、2008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和2007年、2009年新增专业培养计划,修订了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分别于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修订了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2006版、2008版、2009版的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各二级学院结合本学院实际,制订和完善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执行措施。
(2)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学校设立教学工作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组织,各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组织,对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严格监控。通过举办教学秘书培训班、新教师岗前培训、新生始业教育、制度专题学习、制度上网发布等措施,推动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过程管理,定期开展各项教学检查活动,并及时通报教学检查情况。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研究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制订了《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学生违纪处分暂行规定》,对各教学环节中违反教学管理制度的师生按规定作出严肃处理,2006学年以来共处理违纪教师23人次,处理违纪本科学生471人次,其中考试违纪137人次。教学环节违纪现象逐步减少。
5.2.2质量标准
(1)制订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完整规范、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涵盖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质量标准方面,制订了《教学工作规程》、《教师教学工作常规》、《考试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主讲教师认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选用、课堂讲授以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答疑、考核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作出了明文规定。在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方面,制订了《实验教学管理规程》、《学生实习工作规程》等制度,明确了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实施办法。通过相关文件、制度,明确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质量标准与毕业、学位授予管理的规范。
(2)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执行质量标准。重视教学常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师备课授课、教学计划和进度执行、试卷及考试规范、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环节。将领导专家评教、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的结果与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教师晋职晋级及评奖挂钩,强化质量意识。通过新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材选用评估等,落实质量标准。
5.2.3质量控制
(1)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人才培养要求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目标,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教务科为监控组织,以听课、教学检查、专项教学评估、教学督导、师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等为主要手段,以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平台、教学例会、信息员会议、处长信箱、《教学动态》等为反馈通道,有效地开展了教学质量监控。制订实施了《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建立了以教学目标考核为主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定期评估制度。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序有效。监控组织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明确规定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工作委员会是教学工作的指导、审议机构,分管教学副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主持全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务处在分管副校长领导下,全面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各二级学院是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层单位,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直接实施者。
各项质量监控制度有效运行。教务处、二级学院对教学各环节分级进行质量管理。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督导。建立健全了校领导和教学督导专家、中层干部和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构成的三级听课制度。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检查,有学校检查、二级学院检查和教师自查,有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有各个教学环节专项检查,有开学、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专项教学评估主要有新专业建设评估、重点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材选用评估等。从2004年开始,每学期结束前组织学生开展评教活动,2006学年开始实施学生网络评教。学校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教师奖惩、职务晋升等重要依据。2006年开始实施学生教学状态信息员制度,目前在聘学生教学信息员768名。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6.1学风建设
● 学风建设有组织领导,有政策措施,有机构队伍,有制度保障,有经费支持,活动载体丰富,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学习氛围和考风考纪良好。
6.1.1政策与措施
(1)有完善的学风建设制度和政策措施。学校成立了教风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学工队伍有完善的培养、考核、使用机制,人员配置到位。学风建设有经费支持,学校下发给二级学院的学生活动经费主要用于学风建设相关的活动。制订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优秀本科生个性化培养实施办法》、《学生考勤和请假制度》等,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出台多项激励政策,为学生考研和考公务员设立专门的学习教室,选派专业教师免费开办辅导班,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图书馆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对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和所在二级学院分别给予奖励,近3年奖励考研录取学生、辅导教师及优胜学院34.56万元。
(2)开展活动,落实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抓好三个阵地建设。一抓课堂阵地,重点抓考勤和课堂管理。二抓宿舍阵地,重点抓优秀寝室评比和宿舍文化活动。三抓考场阵地,重点抓考风考纪教育和诚信应考教育。
开展学风建设专项活动。2007年开展了“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出台了《关于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健全了学风建设制度体系。召开学生座谈会,学校领导、学工干部和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并认真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每学年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学风建设月”等活动。
树典型、彰先进,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展优良学风班级、学风先进个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单项奖、各类奖学金等评比,大力宣传和表彰学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热情。近3学年评出“优良学风班级”66个。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文化活动。近3年共举办179场(次)各类学术、科技讲座,开展经常性的读书竞赛活动,各二级学院和学生社团举办各具特色的相关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开展助学帮困活动,力求共同提高。建立了“奖、贷、助、补”结合的助学帮困体系,开展“自强大学生”评选,激励贫困学生学习上进。对出现“挂科”、“重修”、“降级”、“退学警示”等特殊学生,采取建立档案、个别分析、“1+1帮扶”、沟通家长等办法予以援助教育。
6.1.2学习氛围
(1)学生学习氛围良好。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勤奋,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在学科竞赛、考研、“2+2”考试、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8届本科生中有61人参加研究生考试,上线29人,录取25人;2009届本科生中有78人参加研究生考试,上线53人,录取40人。2008、2009年在公务员考试中被正式录用的毕业生分别有6人、9人。在2009年“2+2”考试中,14人被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录取。
(2)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考纪良好。高度重视学生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重视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3年来开展“月主题教育”40余次。加强课堂和早、晚自修考勤,并将考勤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教务处和督导组不定期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显示近3学年学生到课率均在97%以上;学生能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勤作笔记,课外能主动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实验报告、论文。学生遵守校纪校规,违纪受处分人数和违纪率明显下降,违纪率从2006学年的3%下降到2008学年的2%。学校重视考风建设,考前重教育,考中重管理,考后重处理,考风考纪良好。
6.2 课外活动
● 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的平台,制订了激励措施,组织了指导队伍,形成了学生科研体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参与面广,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增强,并在“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
6.2.1课外科技活动
(1)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制订课外科技活动激励措施。建立健全了学生科研工作机制,设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专项科研基金,实施《学生科研项目管理条例》等制度,明确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经费来源和条件保障。
(2)具有一支课外科技活动指导队伍。出台奖励措施,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每一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每一项学科竞赛、每一项学生课题都配有指导教师,每一个学生社团都有相对固定的、学科专业对应的指导教师,在科技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中都有教师指导。教师指导的积极性高,效果好。
(3)各种科技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成绩显著提高。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建立了省、校、院三级体系,3年来有省级课题34项、校级课题617项,课题经费省级资助21万元,学校资助30.70万元,并逐年增加。组织学术讲座296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147项,公开发表论文34篇,有1名学生获14项实用新型专利。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等科技活动101项,参与学生9 000人次。积极组织团队参加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全国、省级学科竞赛、技能竞赛,获全国金奖1项(“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1项(2008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4项,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钟根清获2007中国星星年度校园诗人称号。
6.2.2课外文体活动
实施《学生参加体艺类省级及省级以上比赛奖励实施办法》等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全校有50个社团,4 500名会员,配备专业指导老师,活动丰富,形式多样,每年开展社团文化节。近3学年社团文化活动214次,参与学生8万多人次。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办好艺术节、宿舍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各类品牌活动。以弘扬畲族体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被评为省级校园文化品牌,并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及各种主题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近3学年组织开展上述活动366项,参与学生9万多人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86项,参与学生1.5万人次。积极组织开展面向学生的学术讲座和文化沙龙等活动,3年来组织文化沙龙155次,演讲及书法、绘画、摄影展126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民运会、龙舟竞赛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6.3指导与服务
●
有一支业务较精、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有健全的学生工作机构,有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有鼓励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措施,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服务,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
6.3.1组织保障
(1)按国家规定配齐学生工作队伍,设置相关机构。出台了《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及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建设。按要求基本配齐学生工作队伍,专职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按师生比1∶5 000配备,辅导员与学生比为1∶218。现有学工人员74人,其中中、高级职称32人。学校设置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和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全校学生、团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二级学院设置学生科和分团委,负责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
(2)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积极有效。制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及考核办法、优秀本科生个性化培养实施办法、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措施,明确了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考研考证、科学研究、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就业等各项工作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和奖励办法,评选优秀指导教师,激发了教师参与学生指导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近3学期参与各类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指导工作的教师分别为150人、192人、220人,近3年有近百名教师获指导奖。
6.3.2学生服务
(1)学习指导。在校院两级的工作部署中,对学生学习做到分层次指导,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注重学习效果。在新生始业教育过程中,突出专业教育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与服务,安排教师晚自修下班辅导答疑、指导学生课外学习,选配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及其培训。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和就业指导。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就业指导与服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2008年修订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列入公共基础课程范畴。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经常邀请教师、校友和知名企业家来校作创业创新知识讲座和创业经验报告,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事迹,各二级学院开设了相关课程和讲座。创业教育指导和就业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数理学院李俊峰参加首届“我与祖国共奋进——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选拔活动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特别荣誉奖,经管学院旅游管理2006级学生史晓晓在“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中获“浙江省大学生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称号。
(3)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制订实施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培训,同时聘请校内外心理教育专家进行日常心理咨询和辅导。成立校院两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各班级设立男女各1名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知识宣传普及、观测和初步咨询工作。做好学期初、考试期、临近毕业等特殊时期的学生心理咨询、干预和教育工作。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近3学年教师参与(有记录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288人次,参加学生342人次。
(4)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学校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全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近3学年,累计发放国家奖助学金1 506.25万元,国家助学贷款476.60万元,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及困难补助等764.22万元。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的实际,学校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力度,并采取结对帮扶、送温暖等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5)学生对指导服务工作的满意率较高。2008学年满意率为99.15%。
(6)建立了跟踪调查毕业生发展情况的制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调研,出台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与办法》,二级学院通过发放调查表、走访等形式,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广泛征求意见。
7.教学效果
7.1思想道德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领导机构、制度措施,成效显著;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多数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踊跃向党组织靠拢,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各类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7.1.1思想政治工作
(1)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十六号”文件,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和“三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生思想动态研判,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6门课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每年对新生开展始业教育,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在重要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平时做好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对毕业生开展毕业教育。依托业余党校培养学生骨干,培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与管理并重,重视诚信教育和养成教育。开展以“文明守纪”、“文明修身”、“做文明学生,创和谐校园”和“诚信应考”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认真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设立民族教育办公室,配备民族教育工作专职干部,组织开展民族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经常召开少数民族教工和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在民族节日开展联欢活动,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开设清真餐厅。2009年分管少数民族工作的副校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2)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坚持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近3学年有8 682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有6 316名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培训,发展学生党员2 283名。二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近2年共有171名学生报名应征,9人被招士官入伍,49人被招义务兵入伍,其中章彪同学成为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首位空军飞行员。三是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勇于奉献,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青年志愿者活动始终坚持“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宗旨,积极开展义务献血、服务社区、保护环境等社会公益活动。近3年来共组织350余支团队、1.5万人次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完成调研报告911篇,其中145篇被评为优秀调研报告,学校连续3年获省级优秀组织奖,21支团队获省优秀团队,26人获省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先进个人。有73名毕业生志愿参加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汶川大地震后,全校学生向灾区捐款237 887元;毕业生“爱心承诺”捐款从2006年的14
220元增加到2008年的21 895元。2006年学校获浙江省无偿献血促进奖。四是积极开展评优评奖工作,用榜样引导、激励学生,广大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学习勤奋,综合素质较好。近3学年共评出121个校级“先进班级”,257个校级“先进团支部”。涌现出一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自强大学生、优秀毕业生等,有83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395名同学被评为省优秀毕业生,其中2008届、2009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省优267人,占总数的14.80%,校优381人,占21.12%。
7.2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 学生基本理论功底较扎实,基本技能水平总体较高,基本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近2届本科生各主要课程考核及格率95%以上,计算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及师范类本科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率较高,毕业率98%以上,学位获取率80%以上,考取研究生65人。
7.2.1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1)学生掌握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近3学年本科生各主要课程考核及格率达95%以上,主要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分大多在75分左右,学生成绩分布合理。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计算机一级通过率均为100%,二级通过率分别为96.40%、92.87%;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分别为55.61%、64.51%,六级通过率分别为22.69%、28.61%;师范类本科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率分别为98.77%、100%;在各类专业资格和技术资格证书考试中,分别有250人次、374人次获得资格证书;考取研究生65人。近3学年学生在各类文化知识与学科技能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500多项。
(2)毕业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2008届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获取率分别为99.75%、80.99%,2009届为98.40%、87.44%。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近2届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满意率分别为83.41%、84.69%。
7.3体育美育
● 近3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均达89%以上。挖掘整理改进了一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了艺术品牌活动系列,群众性体育与艺术活动普遍开展,形式丰富,各类体育项目的业余运动队、民族传统体育与文艺表演团队训练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全国民运会等,取得突出成绩。
7.3.1体育
(1)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注重学生健康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近3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分别为98.09%、89.47%、94.22%。
(2)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校设有体育工作委员会,制订并实施全校性体育活动计划,体育教学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紧密结合,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遍开展。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体育运动会,2006年开始在校运会上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每学期开展以球类为主的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体育协会活动活跃;学生早锻炼、课外活动、体育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认真组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数学061本科班获得首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与奥运同行冬季长跑活动优秀班级。2009年11月初学校承办了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3)加强业余运动队建设,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组建了田径、球类、健美操(街舞)、武术、龙舟、跆拳道等运动队,带动了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省第二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收获11枚金牌,取得甲组(本科院校非专业组)团体总分第三名,丙组团体总分第五名,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跆拳道运动列入公共体育课,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丽水市教学训练基地,在省内外各种大众跆拳道比赛中取得4金5银7铜,获团体总分第二名,2007级学生吴昊取得跆拳道国家一级裁判员证书。龙舟队近年训练水平迅速提高,2009年在首届长三角城市龙舟竞渡比赛、第三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长三角大学生龙舟邀请赛中均有突出表现。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2项金奖、2项银奖,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19个第一名、12个第二名、10个第三名。
7.3.2美育
(1)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和艺术教育讲座。艺术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了审美教育课程及影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类艺术教育课程,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1门艺术类课程。近1学年共开设艺术教育类讲座9场,参加学生3 240人次。
(2)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办好艺术节等各类品牌活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IT青年文化节、“我和祖国”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艺活动,设立文化墙、陶瓷展厅,经常组织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展,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了艺术修养。近1学年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14次,参与学生1.9万人次;举办书法、绘画、摄影展10次。
(3)在各级各类艺术展演活动中取得良好成绩。近3学年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在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14项、二等奖13项,优秀创作奖3项。在省大学生合唱节中,2支合唱队获二等奖。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学生参与演出的《畲家谣》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得4个优秀节目奖、5个优秀演员奖、2个优秀新人奖以及参演组织奖等奖项。校大学生艺术团被评为2009年度省高校优秀校级大学生艺术团。
7.4 校内外评价
● 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质量能基本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与支持,社会舆论和各种媒体对学校总体评价较好。毕业生及家长、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评价较好,考生认可度较高,近3年本科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平均91.92%,报到率平均97.39%。教师和在校学生对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满意率较高。
7.4.1校内评价
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比较满意。随机调查表明,近3学年教师对学校教学工作总体满意度平均为80.60%。在职能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中,教务处连续2个学年为优秀。每学期从各二级学院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近2年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的满意率均达90%以上。近7个学期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平均得分分别为 95.40、91.07、95.76、95.55、96.47、95.63、96.23。
7.4.2社会评价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较高。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培养的本专科毕业生现已成为各行各业基层岗位上的业务骨干,有的成为教坛名师、知名学者、劳动模范,有的成为企业家、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在对近年毕业生就业后的满意度调查中,99%的用人单位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的素质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在近3年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毕业生需求旺盛,每年都提供6 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2)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质量基本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得到社会认可。地方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办学的评价较高。2009年5月举办校庆活动期间,教育部和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发来贺信,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的办学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来校视察后说:“丽水学院这几年建设不错,发展的势头很好。”“丽水学院是一所处处体现拼搏、创业精神的学校。”近3年省教育厅对学校各项工作检查结果的评价总体优良。《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报》、《丽水日报》、浙江教育在线、丽水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与社会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考生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的认可度较高。近3年本科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分别为85.63%、93.96%、96.16%,报到率分别为97.98%、97.12%、97.08%。问卷调查显示,74.42%的毕业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表示满意,24.65%比较满意;68.54%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表示满意,31.46%比较满意。
(3)学校获得的荣誉。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文明单位、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省治安安全示范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7.5就业
● 构建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就业工作措施较得力,效果较好,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满意率较高。近2届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3.83%、86.94%,年底就业率分别为95.55%、89.93%。
7.5.1就业
学校从2004年开始以丽水学院名义招收本科学生,目前已有2008届、2009届毕业生。
2008届本科生810人,就业人数760人,初次就业率为93.83%。其中签订正式协议549人,升学25人,签约率70.86%;签订应聘协议186人,应聘率为22.96%。年底就业率95.55%。
2009届本科生1003人,就业人数872人,初次就业率为86.94%。其中签订正式协议759人,升学40人,签约率为79.66%,签订应聘协议70人,应聘率6.98%。年底就业率89.93%。
抽样调查显示,近2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平均为96.78%。
第二部分 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今后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评建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时间短,对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深,实践经验不够,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对此,我们将深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整改建设,努力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1.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问题与不足]
经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广大干部教师对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但理解不够深入,把握不够系统,特别是对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如何贯彻落实到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上,还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谋划学校发展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保守,目光不够长远,大胆创新和实践的意识还不够强。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对均衡发展与重点发展、优先发展的关系,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如何全方位地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如何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等问题上,还缺乏更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理念不完全适应地方院校发展实际,特别是对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认识不够到位。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还没有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关键问题上,从认识到实践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如何看待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问题上,从认识到实践都还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过去的思维定势还没有完全被打破,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老眼光看待学生、用老办法培养学生、用旧标准衡量学生等不利于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象。教师在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知识与能力、素质等关系上,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
融入地方、为地方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开放办学的思路不够开阔,合作教育、合作培养的步子不够大,社会服务渠道不够广、方式不够多。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能力还不强。
[原因分析]
对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还不够深入。干部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的主动性、持续性和探索性不够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分析学校自身的现状、问题及发展道路,没有充分运用先进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
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路不够开放。对应用型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专业为地方服务的意识不够强,部分干部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教育教学方式,探索与创新的动力不强,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也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有部分教师仍然只注重学科理论的钻研与教学,而对于教学中如何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特点思考不多,钻研不深,因此也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和贯彻学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定位。
对学校办学类型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办学定位的贯彻不够自觉。升本初期,学校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适应与转型时期,把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规范运行和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注重本科教育基本规律和共性经验的学习、借鉴与运用,注重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充分体现地方性,如何尽快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充分体现到人才培养上,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实践的步子迈得不大,对特色办学在更深层次上的探索创造重视不够。
[对策与措施]
深入学习,增强意识,不断提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自觉性。继续在不同层面尤其是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解剖分析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更新观念,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增强特色意识,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在抓好均衡发展的同时,注重重点优先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办学道路。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对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认识。要围绕如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全体教师中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广大教师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观和质量观,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加强调研,科学规划,明确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措施。要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破解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订学校“十二五”规划,使定位更加准确,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有力。在制订规划时,要重点分析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准确研判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而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途径和方式,制订落实相关的规划、政策与措施,使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在产学研结合、合作教育,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新举措、新作为。
2.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问题与不足]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不够突出。部分已设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不够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还不能充分体现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即使形成了理性的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上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创新和优化。课程内容需更好反映行业先进水平,注重职业元素的融入;学生任选课程选修空间不够大,难以充分适应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要求,也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在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不够高,推进比较缓慢;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条件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的参与度还不够,从而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适应性不够,课程教学实践性内容的针对性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某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没能创新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甚至用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实践课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设施和教师指导力量上还不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新办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场所面积不足,设施比较简陋,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产学研结合不够。学校产学研工作经多年探索实践虽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发育得不够充分和成熟,促进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培养、科技研发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普遍性程度不高,学生参与度低,合作培养教育内容较少,合作范围较为狭窄,学生的专业学习、科技活动与产业背景、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联系不紧密,学校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不高。
[原因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不够清晰。受传统教学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总认为“学术”比“应用”高,学校办学总是统一规格、模式和类型。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还不清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模糊认识,仍处于探索过程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需要边探索边实践,在探索中作比较、找差距、定目标、寻突破。
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时间短。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有30多年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在师范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对不够,大部分教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不管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方法还是科研工作,都有一个适应、提高的过程。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与就业方向单一,实践基地和实践形式相对稳定,师范教育的传统使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都形成了较为单一的思维模式,而对非师范应用型专业的建设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些不适应,对应用型专业所必需的实践教学与职业指导缺乏必要的职业经历与技能基础,应用型专业开办时间普遍较短,办学经验相对缺乏。
区域环境和办学条件制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丽水市的经济产业特征是民营企业为主,中小规模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科技水平较低,人才需求的专业分散,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学校在制订和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社会产业和技术支持。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能满足常规教学的需要,但是在实践教学条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学校还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要。
[对策与措施]
积极探索,理清思路,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立交桥。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允许学生以参加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替代相关课程的学习,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从社会实践中丰富感性认识,强化专业实践。完善优秀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实施辅修制度,重视技能考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更新内容,改进方法,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深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吸收科技应用与产业发展中的新成果新经验,增加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积极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有效性。积极开展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和网络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要在优先选用优秀教材和推荐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条件编写校本特色、优势教材,不断吸取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加快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引导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自身教学个性风格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广泛深入开展合作教育。要深入调研,充分争取地方经济产业、企事业单位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合作,广泛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形式,重点突破在人才培养过程上的合作局限,真正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和立足点的合作模式。直接依托合作单位完成部分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和学生指导。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顶岗锻炼,通过产学研的结合,着力解决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的现实问题,做到真正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强化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面向国际开放办学,积极顺应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所带来的教育国际化趋势,引进外资和外智,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人才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学校要积极发展交流合作的对象国家与学校,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条件努力开展有深度的国际交流。放宽政策并积极提供机会,支持鼓励师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大学合作开设课程或开办专业,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学生工作。倡导教师利用国外名校网络和远程教育的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3.学科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优势和特色培育有待进一步深化
[问题与不足]
专业的整体实力不够强。除传统师范专业的师资等办学条件相对较好外,其他非师范应用型本科专业都是升本以后开设,由于开办时间较短,师资条件较弱,学科专业带头人较缺乏,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实践教学条件不够完善,整体办学实力不够强,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够强。学校目前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有12个,占专业数的46%,在校师范生近4 000人,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师范专业设置较为齐全且招生数较多,而近年来师资需求量不大,近2届师范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就业的比例分别为62.62%、53.48%,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某些非师范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定位不够明确,无自身特色,与其他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相似性大,缺乏差异性;有的专业对人才培养规格认识比较模糊,对于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认识不够清晰;有的专业应用性不够突出,课程设置不能充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充分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就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不够鲜明。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方向是地方性、师范性和民族性。地方性特色培育的成绩主要体现在科研与社会服务上,在专业建设上体现还不够。师范性特色培育由于有较好的师范教育基础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成为了省级教师教育建设基地,但是师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仍未形成。民族性特色培育方面,面向全国13个省(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办少数民族班及预科班,研究推广畲族文化,整理畲族古籍,建设民族教育师资团队、精品课程、重点教材,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对人才培养的直接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优势与特色不突出,自认为有优势和特色的东西,实际上是优势不优、特色不特,社会公认度不高,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明显。
[原因分析]
学校原有办学基础与办学条件制约着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学校升本初期的师资与教学科研条件,一方面制约着学科专业设置与结构布局向应用型为主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与快速发展。在从师范专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过程中,教师从事应用型专业教学与科研的知识、能力还需要有一个适应与储备的过程,也有一个根据人才培养、科研及社会服务需要重新寻找发展方向的过程,应用型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团队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在办学条件上,由于经费的制约,主要是实践教学条件,包括实验室与实验设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其设施,还不能为学科专业的发展与优势特色的培育提供充分的支持。
对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建设的探索不够,影响了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学校升本时间不长,工作千头万绪,近年来学校把工作重点放在基本建设达标和教学规范管理上,对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虽然在主观上已经比较重视,但主动探索不够,研究不够,长远建设规划不太明确,采取的措施还不够系统有力。优势与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和积淀过程,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培育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时间还是短暂的,优势与特色的形成还需要我们作长期的努力。
[对策与措施]
紧扣需求,优化结构,增强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制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调整师范专业设置,压缩师范专业招生规模,加大对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的改造力度,不断丰富专业内涵,增强专业方向的柔性和活力,优化专业结构。夯实文理学科专业的基础,重视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建设,优先发展市场紧缺专业尤其是直接体现地方产业和行业特色的工科专业。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以主干专业为核心,培育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专业群,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整体上不断增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互动性,更好地实现以贡献求发展。适当扩大专业的服务区域范围,在加强对丽水市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跟踪调研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加强调研,挖掘与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专业设置、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相关联的市场潜力,为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新专业设置要更加注重社会需求调研和可行性适应性分析,充分论证专业设置的条件、需求、优势,注重专业的合理规划和设置,避免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构建主动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遴选和发展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突出重点,丰富内涵,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增强探索特色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培育工作。学校将以新专业建设和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模式乃至教学方法等各个层面注重校本特色培育,依托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努力形成专业优势、特色,建设优势特色专业。积极把学校在民族性、师范性建设中形成的成果应用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特色成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紧抓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点、热点和难点,实现学科和产业的对接,努力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以地方性为导向,服务地方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专业的改造、提升。把专业评估作为引导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的专业质量评估,重点关注各专业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效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各专业建设意识和认识,不断完善和充实各专业建设规划和内容,从而形成各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经过3~5年的努力,建设15个左右校级重点(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争取新增2~3个省级重点(特色)建设专业,努力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零的突破。
建设团队,改善条件,培育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都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教学团队、创新团队。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教师知识改造力度,更新知识结构,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缩短转型时间,加快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团队建设带动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学校在制订“十二五”规划时,要重点围绕主干专业及专业群,围绕培育优势与特色来确定办学条件、特别是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的重点,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为培育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断推进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
4.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问题与不足]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教师总量基本能满足当前的教学工作需要,但从发展要求来看,教师总量还不够充足,教授、博士比例偏低,特别是学科专业分布不均衡,一些社会适应性强、需求量比较大的工科、经管类专业的师资比较缺乏,部分学科专业师资的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状况还比较突出。
学科、专业带头人相对缺乏。有影响的教学骨干、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的数量还比较少,部分学科专业特别是应用型强的工科类、经管类专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教学梯队和学术团队。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进展不够快。部分应用型学科专业缺乏带头人,因而缺乏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力量,制约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力量比较薄弱也制约着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比较缓慢。具有行业背景与取得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的教师还不多,到企事业单位和农村挂职锻炼的人数不多。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从而自身专业结构改善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比较缓慢。由于受实践经验不足和指导能力不强的制约,部分教师承担应用型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教学的应用性不够突出,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潜心钻研的学术风气不够浓厚。能静下心来长期计划作深度研究的人较少,开展校内外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较少,学术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联系不够紧密,学术带头人的力量比较薄弱。有些教师急功近利图实惠,不重视科研行为和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而是为了晋升职称、科研考核与获取科研经费,个别教师甚至有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原因分析]
区域环境和学校自身条件制约了师资队伍建设。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引进教师比较困难,甚至自己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也时有流失。丽水市区房价高,青年教师解决住房问题的困难特别大,也给学校引进高层次才人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学校经费紧缺影响了高层次人才待遇的提高。大量的青年教师需要培养培训,高层次人才与紧缺人才需要引进,教师待遇需要改善,而现有的经费条件使学校在制定政策时难以回避条件与目的之间的矛盾,实施政策措施时难免捉襟见肘。
教师自身因素影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政策导向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处理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注重个人眼前实际利益,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职称评审所需成果或获取个人收益上,对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与职业发展规划不够重视,对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改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优化缺少使命感和紧迫感,特别是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融入教学科研团队和到企业锻炼提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
科研评价体制的导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学术行为存在浮躁风气。一方面,在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的时候,就面临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我们的教师队伍难免受其影响,面对许多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硬性考核指标的要求,如为了晋升职称、业绩考核,急功近利的思想直接制约了对学术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学校升本时间不长,学术文化积淀不深,学术科研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政策制度的导向与约束功能还不够健全。
[对策与措施]
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形成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氛围。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创造条件。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条件。
内培外引,团队带动,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一是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为重点,适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新进教师以学校急需专业的研究生为主,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尤其是提高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要加强柔性引进工作,面向社会特别是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招聘优秀专业人才担任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充实应用型专业的师资队伍,提高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能力的师资比例。二是以实施“博士工程”为有效抓手,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大力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大胆地推上第一线,主讲核心课程,参与或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参与重点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对取得重大教学、科研成果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三是加强团队建设。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布局,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专业带头人队伍和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为重点,探索教学科研力量和学术梯队的新的组织方式,促进高水平师资团队的形成。
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一是强化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2010年“定编定岗”工作,逐步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形成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新型劳动契约关系。要强化激励机制,对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实行倾斜政策,使他们晋升职称优先、科研资助优先、评选奖励优先、进修培训优先、参与学术活动优先,提高重点岗位、核心课程主讲教师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待遇。同时要引导广大教师增强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校兴我荣的意识。在职务聘任、科研资助、评优评先、访学进修及参加学术活动等政策导向方面,向积极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主动融入团队建设的教师倾斜。二是采取措施促进教师加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统筹安排应用型专业的专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挂职锻炼,在积累实践经验和增强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采取激励措施,引导、支持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通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健全制度,营造氛围,加强学术文化建设。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对教学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教育,学习学术大师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力弘扬公正、公平、诚信之风,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增强以学术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二是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建设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并重的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可行的学术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培育建设学术团队、增强学校科研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并在职称晋升、业绩考评、校内分配等方面优化政策导向,引导教师积极追求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逐步消除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三是健全监督与约束制度,规范学术管理,引导学术自律。加强对科研立项与结题、成果鉴定与学术奖励等环节的管理,有效监督学术行为的规范性、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学术价值的客观性,对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事件和当事人给予严肃处理,营造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和谐统一的学术氛围。
5.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问题与不足]
办学经费比较紧张。生均拨款偏低,2007—2009年度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分别为3 495.17万元、3 994.08万元、4 701.28万元;为了弥补经常性教育事业费拨款的不足,省、市财政在3个年度共给予各类专项补助3 910万元,两项合计近3年生均拨款分别为5 215元、5 017元、5 474元。虽然近3年教育事业费拨款呈快速增长趋势,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近几年省市政府给予了一些专项补助,但没有形成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制约了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办学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本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教学及学生活动的设施还不够齐全。“十一五”规划的建设项目中还有体育馆、游泳馆、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实训楼未能如期开工建设,实验实训、学生活动、室内运动等场所的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学生技能训练、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及体育运动的开展,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是实践教学条件还不能充分满足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实验室配置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量虽然基本达到了国家办学标准,但实验室建设还停留在基本适应常规教学需要的水平上,整体建设水平以及与专业发展的匹配程度不够高,还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本科专业发展的需要。校内外实践基地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建设水平都还不能充分满足实习实训的需要,其中少数专业还没有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是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建设的适用性还不够强。图书馆藏书量虽然基本达到了国家办学标准,但与学科专业发展的匹配程度有待于提高,部分新办专业适用的图书资料还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发展与实际教学的需要。网络资源的数量、结构及技术条件都与学校日益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原因分析]
管理体制决定了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不足。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体制,办学经费拨款来源为市财政。但由于丽水市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尽管市政府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但仍然无法满足学校办学的经费需要。2006年丽水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1.9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36%,略高于全国3%的平均水平。2008年丽水市本级财政对高等教育(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电大)投入3.02亿元,已经尽了最大的财力。同时,丽水产业经济以私营小规模企业为主,即使学校尽力争取校企合作,但也难以争取到企业在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建设上给予实质性的有效支持。
经费问题和外部环境条件制约了教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一方面是经费紧张,债务负担较重,使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受到明显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政策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制约了基本建设与教学条件建设的进程,一些基本建设项目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立项。丽水市区域内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较小且整体实力较弱,科技力量不强,使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对象选择受到很大的制约,已有的实践基地,有的缺乏相关设施,可容纳学生的量不足,有的缺乏符合条件、具备能力的指导人员。
[对策与措施]
因校制宜,理顺体制,力争建立经费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办学定位和服务功能,争取省、市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办学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特别是在丽水市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积极努力争取省委省政府把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纳入省市共建管理体制,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省统筹解决,或者出台扶持财政特殊困难地区高校的政策,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实行财政定补,每年按省定生均经费标准安排一定比例的定额补助资金,以解决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经费困难问题,建立起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使生均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积极作为,争取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要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实际作为,赢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合作,通过开放办学与合作培养以及产学研结合,在合作共建专业或合作共建实验室等方面,争取合作单位的资金支持,通过为地方和企业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攻关等,增加横向科研经费。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多方面筹措办学经费。
统筹安排,加大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要重点建设室内体育训练场馆、新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活动中心等,争取部分项目在“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即2010年能够立项,其余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争取尽早立项开工建设。二是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增加四项教学经费投入,特别是要切实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状况。三是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培养和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培育教学科研团队、实施“博士工程”以及提高教师待遇、稳定人才等方面,建立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投入保障机制。四是要加大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提高建设水平。要添置、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进一步建设校园网,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